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1“推荐”入伍(23)

(2023-09-11 13:27:10)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活着

由于各队种植的作物不同,所能提供的粮食种类也不一样,这势必造成供给标准和尺度的不一,从而在知青中产生龃龉和矛盾。这都还不算,关键你给每个知青制定口粮标准的依据是什么,也是件颇费思量的事情。比如农民口粮的分配依据是其当年的工分所得;而知青都刚下乡,你说都没下地干活儿呢、哪儿来的工分呀?!

由此可见,按第二个办法——即由国家负责供给知青下乡头一年的口粮无疑是最适当的。即在知青下乡的第一年,国家按一定标准给每个知青供应粮食,一直到当年秋后主粮下来并分配之后。因为只有这样知青的口粮才算真正接济得上,他们在乡下的生活才能获得基本保障。

而实际情况又咋样呢?当年国家对知青下乡头一年的口粮供给的确是采用的第二种办法。即知青每人每月供应40斤粮食。可是供应的时间呢?不是一年,也不是大半年、甚至不是半年,而是只有4个月!

为啥是4个月呢?因为国家认为:你知青下乡头一年,口粮我给你负担到4月底就算不错了:从时间上说这也快到5月了,到那会儿你只要再熬个把月夏粮也快该下来了,粮食就算接济上了。那万一熬不到那会儿又咋办?人说你不会想办法呀、活人还能叫尿憋死吗?比如说你可以找生产队借呀!总之办法总是有的……

您瞧,这算盘拨拉得是不是很精?当然啦,咱也得承认:人这么算计也是为国家着想,也不是一点儿道理没有……

可实际情况又咋样?可以说:就这种算计可把我们害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