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昌哲学笔记1:哲学本质里的爱
(2015-02-16 11:02:30)
标签:
哲学笔记爱智慧文化 |
恒昌哲学笔记1:哲学本质里的爱
李恒昌
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个话题犹如哲学本身,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
“哲学”的英文单词是Philosophy。这个词最早是从希腊语Philo-sophia转变而来。在希腊语里,Philo的意思是热爱,sophia的意思是智慧,于是人们习惯上称哲学是“爱智慧”。
“哲学”一词通过康有为的翻译来到中国。在汉语里,“哲”的意思是“智慧”。据此,国人认为哲学便是“有智慧”的学问。
但是,有人对此提出不同见解。他们认为,“爱智慧”和“有智慧”不是等同概念。
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以苏格拉底为证。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而且并不聪明,但他喜爱哲学,最终也成为著名哲学家。
的确,“有智慧”和“爱智慧”不是一个概念。“爱智慧”的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也未必“爱智慧”。
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大可能只是一对近义词而已。
“有智慧”与“爱智慧”的关系,有点类似爱情哲学里的“喜欢”和“爱”。
喜欢是淡淡的爱,爱是深深的喜欢。
但是,严格区分“有智慧”和“爱智慧”,对于研究哲学的本质特征并无很大意义。因为哲学家的使命并不在这里。
依据对哲学家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无论是“有智慧”的哲学家,还是“爱智慧”的哲学家,他们都不会太刻意追求或在意显示人聪明程度的“智慧”。
相反,哲学家研究哲学的过程,最喜欢不是其“智慧”,而是“追问”。
哲学家与一般人或者与其他科学家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总是“爱追问”。
他们总是于形而下的世界里,追问一些形而上的问题。
最基本的追问包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因此,我们说,哲学的最大本质特征不在于有没有智慧和爱不爱智慧,而在于是否“爱追问”。
但是,仅仅“爱追问”,还是不能成为哲学家。仅仅“爱追问”,那是一个好奇的孩子或者善于提问的记者都能做到的事情。
哲学家不仅要“爱追问”,还必须对追问的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或者结论。也就是说,哲学家的特征应该是,“爱追问”并且“善回答”。
进一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善回答”的前提是“有智慧”。
如果没有智慧,问题都摆在那里,没有明确的答案,注定成不了哲学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哲学的本质特征,包括三个环节:
“爱追问”——“有智慧”——“善回答”。
这是缺一不可的链条。
哲学的这三大特征,或者说三大链条,其实都潜藏在古代人创造的汉字里。不信,请看:
“哲”字,从提手,从斤,从口。一个字的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提问、分析和回答。这也恰恰是哲学的三大本质特征。
不能不佩服,古代中国人实在是太有智慧了。
那位创造汉字的仓颉老爷爷,不仅是一位汉字大师,同时也是应该是一位哲学家!
2015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