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翰墨笔端有禅宗,寂静山房图破壁

(2013-11-13 20:40:44)
标签:

卢洪刚

达摩面壁

美术

评论

文化

翰墨笔端有禅宗,寂静山房图破壁

 

——卢洪刚《达摩面壁》赏析

 

李恒昌

 

 

卢洪刚先生是一位具有极高精神品位和艺术追求的画家。几十年来他以精神为旗,以本真为魂,以突破创新为动力,在画坛上默默耕耘,塑造了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他博大的艺术情怀和高洁的精神追求。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里,有一个人物被卢洪刚先生所深深折服,不仅是他的精神偶像,而且是他创作的重要对象和精神源泉。他以特殊的笔触,将他的形象提炼表达并升华,置于精神世界的高高领地,供自己和后人敬仰。

 

这个人,便是中国禅宗的始祖,曾经在嵩山面壁九年的达摩先师。

 

达摩是一位传奇人物,江湖上流传着他诸多神奇传说。他生于古南天竺国,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出家后师从般若多罗大师,倾心大乘佛法,深得要领,学有所成。随后游历天竺国,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深受当地信徒喜爱和赞许。

 

后来,不知出于怎样的原因,达摩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东方,踏上了中华大地,开始了他传播“人生哲理”的新的万里长征。梁武帝七年,在海上颠簸了一千多天之后,他来到了我国南海。

 

应该说,达摩是“有幸”的。因为,当他一踏上中华大地,便得到了热情好客的主人的“盛情接待”。 广州刺吏萧昂组织当地百姓对其夹道欢迎,并将此事以“信息专报”的形式上报梁武帝。随后,梁武帝在首都金陵亲切接见了这位远来的使者。这让达摩在中华大地传播他的禅宗学说坚定了信心。

 

然而,在首都金陵,通过与原本就信奉佛学的梁武帝交谈,达摩却感到了另一大问题的所在。

那一天,金陵城里波光荡漾。皇宫里迎来一位远方的客人。

武帝问达摩: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是不是已经建立了巨大功德?”

达摩摇头:并没有多少功德。

武帝不解:为什么这么说?我的功德难道你没有看到吗?

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

武帝又问:怎样才是真功德呢?”

达摩说出了最佳答案: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

武帝继续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说:空寂无圣。

武帝并没有停顿: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

达摩说:不知道。

武帝不语。因为他没有真正领悟。

 

从皇宫出来,达摩却陷入了深思之中。他反思自己,要求别人“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的境界,自己又何尝真的达到?自己一路传播佛学,其实也不过是一知半解而已。这与佛家所倡导的禅宗精神不是相悖么?

这时候,达摩面临两大选择。要么,以现有状态继续游学天下,教诲众生;要么,停止游学,潜心修炼,使自己真正达到“禅宗”境界。

经过一番思考,他依然选择了后者。

 

记得那年那一天,这位来自他国的僧人,来到了五岳之一的嵩山

他发现,在五乳峰中峰的上端,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石洞向阳而开。

他最终选中了这个地方。

这里,位于高处险峰,人迹罕至,无市井之闹车马之声,更无人前来打扰,可以潜心完成他的“课业”。

 

从此,他便在这里面壁打坐。一坐就是九年,整整三千二百八十多天。

他就像石雕一样,静静地坐在这里,不说话,不讲法,不持律,双眼闭目,五心朝天。他之所以如此“为难”自己,“苦心练魔只为明心见性

这里,没有黄卷青灯,也没有暮鼓晨钟,只有朝来风雨夜来寒。

多少个月明星稀之夜,他的心中也曾产生动摇,也一度曾经想中断或放弃。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

高高的山上,他将自己定格成一种永恒的风景,放射出坚忍不拔的清辉。

 

寂寞浸入石头和骨髓的地方,沉默获得了纯洁和升华。

有一天,达摩闭着双眼,进入了深深的寂静之中。寂静,他感到满眼是光,听到了光芒的歌声。他甚至觉得时间和空间也不存在了,自我也不存在了,一切都在时间之上,都在空间之上,都在理性之上,一切又都变得那么清净、空灵和圆满。

他终于茅塞顿开,大彻大悟,找到了所追寻的最高境界。

然后,他微微抬起了头,面部似乎带着一点微笑,似是继续遐想,似是长舒了一口大气。

 

千年之后的卢洪刚先生,用他的想象,他的心灵,他充满活力的笔,将这一瞬间永恒滴定格在历史的高山之巅。这边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达摩面壁》。

 

源于对达摩面壁的敬仰,自从将其独特形象置于案头之后,卢洪刚先生也开始了他的“面壁”生涯。

卢洪刚所处的现时代,市场经济发达,商海怒潮汹涌。

这是一个日益浮躁的时代,金钱像太阳一样闪耀光满。但真正的精神财富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在这样一个时代,很多艺术家“投诚”。人们看到,“遍地王连举,满街甫志高”。

他们有的忙于复制成批的艺术垃圾,或者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演变成印钞活动,也有人热衷于到处参加展览、出书或评奖。由此,他们获得了诸多丰厚的物质财富,也获得了想到的名号。

然而,卢洪刚先生却始终与之保持着很远的距离。

某个夏天,卢洪刚在南部山区,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地。他自己命名为“山房”。这里虽然没有嵩山五乳峰陡峭,但与达摩面壁的环境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个远离都市的地方,他坐着,听着,看着,画着,思索着。

他时常穿越历史,回到当年,与达摩交流。

他还时常在梦中与古代那些书画大师相对而坐,与他们交谈,与他们一起喝酒,看他们怎样画画。

在历代大师中,他最为赞赏的是那位“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婚变,四次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中,九番自杀,十堪磋叹”的徐渭徐青藤。

他将其奉为精神的“太阳”,甚至不敢直视他耀眼的光芒。

他不敢像板桥先生一样自谓青藤门下走狗,他只是一心想从一代狂人身上汲取精神和艺术的营养。

终于有一天,他像达摩一样顿悟了。

在他的“山房”里,他这样写道:纠缠传统与现代并无意义。真正的艺术家,应凭自己的感觉,建立自己的消化系统。这便是他悟到的真理。

 

著名作家张炜曾经这样称赞一代大师福克纳:“为了抵挡人类永恒的烦恼,他在一个角落里嘴嚼、倾诉,喃喃之音后来惊动了整个世界。”

据此,我们可以如斯判断,卢洪刚先生在寂静的“山房”悟道,他的心灵之音终有一天会震动整个画坛。我们期待着!

 

201311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