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缨诗文照我心

(2013-05-09 16:45:52)
标签:

邵长缨

散文集

序言

李恒昌

文化

长缨诗文照我心

 

——邵长缨散文集《永远的伤痛》序

 

李恒昌

 

 

邵长缨是我认识多年的一位老朋友,每每提起他的名字,我的脑海里总是不自觉地浮现他长缨在手的朦胧意象。仔细想来,他似乎真的是长缨在手。只是这里所说的长缨,不是指真的长枪,而是他手中那杆睿智而又锐利的笔。事实上,他姓氏的“邵”字也构成一种独特意象——在这个日益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当诸多文人向“三俗”投诚的时候,这位甘于清贫的人民教师,却始终坚持以笔为枪,用自己如刀之笔,写出自己耳朵所听和口所欲言的真正的诗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坚持或曰战斗着。

 

这是邵长缨的第一部文集,也是他几十年来辛勤创作的结晶。可以断言,这部书不会畅销,也不会成为书商炒作的热点。但当你真正静下心来阅读的时候,一定会感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和金属光泽一般的质感。一如它的名字“永远的伤痛”,它甚至能引发读者内心的某种隐隐伤痛。虽然他所涉猎的内容没有重大题材,但他是在用自己的心血在创作,是纪录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而且自始至终贯穿着某种反思精神。

 

亲情和友情是散文写作者离不开的话题,邵长缨的“父母血亲”和“师友情笃”写的便是这方面的内容。一般写作者对此更多的是对深情厚谊的叙述和描写,邵长缨的写作比这更深一层。他更在意的是对亲情友情的认知,以及自己所持立场的解剖和追问,没有任何掩饰、矫情和辩解,直逼灵魂深处,令人肃然起敬。

 

在《永远的伤痛》中,邵长缨对自己早年因某种私心和不以为然,没有把父亲腰椎骨折当作一回事儿,以致成为一个隐藏了多年的秘密而感到深深地惭愧。在《父亲的遗嘱》里,他透过父亲临死前最后一个“啊”字所体现的求生的愿望,以及子女们没能成全他的愿望,解剖得出“亲情在金钱面前竟是如此脆弱,脆弱得不需要一击”这一现实而又残酷的结论,令人扼腕而心痛。他透过女同事萧孟君的悲欢离合,特别是周围人包括自己对她的误解,归结道:“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偏见。不幸的是,我不是智者。”如此坦诚和自责,没有敢于直面自己的勇气写不出来。

 

难以挥却的苦难意识是邵长缨写作的另一个基本特点。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苦涩年华”里,同时也体现在其他作品中。无论是《小脚娘亲》,还是《好苦的妹妹》,抑或《拉大筢》的经历,还是吃《苲菜》的记忆,都展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苦难经历,更展示了蕴含他心中的苦难意识。苦难使人痛苦,苦难充满悲情,苦难同样让人更懂得奋起和珍惜。这种苦难意识的存在,使他的思想更加深沉,作品更加厚重,也更能启迪人的心智。

 

身为人民教师的邵长缨涉猎非常广泛,历史随笔和游记在他的创作中占了一定比例。在这些司空见惯的题材中,他写出了厚度和深度,也写出了新意。这两类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空泛议论,不在意风景,而是意在当下,直面现实。凝视岳飞英武雄威的坐像,他的心澜久久难平。针对岳飞“民族英雄”称谓在孩子们诵读的书页上已被抹掉的现实,他发出“死人盖棺不能定论,活人定论不能盖棺,做活人难,做死人也难”的慨叹,忧国忧民之心可见一斑!至于“古城上空是一轮毒辣的太阳,笔者心头落一首椎心的悼诗,加之一部沉重血腥的华夏专制史,我不禁大汗淋淋……”的含义,如果没有“非一般”的责任意识,恐怕未必能够理解其中的况味。

 

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文坛较为普遍的“投降主义”,有志之士曾大声呐喊,有人甚至推出张承志和张炜两面大旗,发起抵抗投降派运动,呼唤文坛和文学创作的“清洁精神”。当其之时,也的确有人响应这一号召,“此刻我敢于宣战”,敢于高举良知和正义的旗帜。曾几何时,文坛也呈现出一种“清洁精神”回归的迹象,但很快便被淹没在波涛汹涌的商海。如今,读邵长缨的作品,我又依稀看到了久违了的“清洁精神”的些许影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活泪始干。邵长缨的“清洁精神”,首先在于他对自己甘于坚守人民教师清贫岗位的高度认知。这不是一种被动行为,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殷老师,你感动了中国》,首先被感动的是作者自己。他的《教师礼赞》,礼赞的是他人,最应该包含的还有他自己。

 

虽然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还不是非常丰富,但我们最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更高贵的信仰和精神。邵长缨的“清洁精神”,其次在于他难得的精神追求。《三个铜板的价值》、《文学不能当饭吃》,体现了他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对徒步旅行者余纯顺的追念,展现的是他人生的信念和精神的高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邵长缨的“清洁精神”,更多地体现在他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亦即爱心。爱父母,爱亲朋,爱孩子,爱社会。他远隔时空对萧孟君的问候,他对师道尊严观念的感情纠结,他无一不体现着这种爱。

 

本人作为和邵长缨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业余作家,多年来在创作上亦曾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但是,近年来,受大环境的影响,也变得有些浮躁起来,写了一些虽然热销但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而且有时还为此沾沾自喜。今日静读邵长缨的文章,顿生惭愧。不夸张地说,他的文章犹如一贴良药,让我惊醒,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道路。正可谓:

 

长缨诗文照我心,蹉跎逐流生惭愧。沧桑正道系返璞,著文还应炼真金。

 

20135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