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莫言热”想起文学的“无用之用”
(2012-10-24 08:38:28)
标签:
李恒昌莫言热文化作用 |
由“莫言热”想起文学的“无用之用”
李恒昌
因为莫言获奖,社会上掀起一股“莫言热”,一时莫言的作品热销,成为网络和饭桌上的谈资,由此带动了人们对文学的关注。这本来是个好事,但不可否认地是这也再次体现了当今社会的异常浮躁。
其实,对于那些怀揣某种功利心理的人来说,最好还是远离莫言热,远离文学为好。因为,文学是一种“无用之用”。它不可能会带来什么金钱和经济效益,也未必能带来美女洋房和汽车。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对文学的作用,向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无用论。认为文学是可有可无的,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另一种是万能论。认为文学是伟大的神圣的,是经国之大业,不朽的盛事。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也都存在致命的缺陷。
事实上,文学是一种无用之用,它既不像无用论者认为得那样一无用处,也不像万能论者想象得那样包治百病。王蒙先生在《鸽子的善良与纯洁》中讲过这样一段话:“廖沫沙先生受过很多迫害,他生前写过两句诗:若是文章能误国,兴亡何必动吴钩。”这段话恰恰击中了万能论的要害。
对万能论的批驳似乎也不需要多少笔墨,世上哪个文人通过笔杆子救过国家,又有哪个作家的笔杆子真的笔下生金,使国民生产总值翻番?节制一点吧。对文学看得太神圣,在现实生活中会碰壁。个人有一种不一定正确的见解,那些自杀或发疯的诗人、作家,大都潜有一种文学万能论的“自恋症”。
对无用论的批驳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既然你承认文学无用,世上那么多人(包括你自己)看文学作品干吗?闲着玩,闲着玩也是一种无用之用。
那么,文学的无用之用究竟表现在哪里呢?可以说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
文学对世界是有用的。作家席慕蓉女士说:“假若没有鲜花,世界将是多么寂寞和可怕啊!”我想套用一下,“假若没有文学,世界将是多么寂寞和可怕啊!”大胆地设想一下吧,如果把世上的所有文学作品付之一炬,从此不再让任何作家创作,世人将会憋成什么样子,世上将会有多少寂寞者、发疯者、自杀者?、
文学对于个人是有用的。诗人王黎明先生说:“文学之于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我说不清楚。但我知道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文学的色彩那将是苍白的,终会失去最美好的梦想和幸福的回忆。”对一个有心灵的人,如果那颗渴望水灵的心灵不经常地被文学之水浇灌,日久天长,终会枯死的。
文学对于民族和国家是有用的。早年的英国人认为,英国可以失去殖民地印度,但是不可以没有莎士比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兵临莫斯科,斯大林在红场号召全国军民奋勇抗敌。他说,“俄罗斯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俄罗斯是普希金的国家,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国家!”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斯大林高扬起伟大文学家和诗人的大旗呼唤民族灵魂的觉醒和燃烧。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假若我们没有李白,没有鲁迅,没有莫言,没有王小波,没有《九歌》,没有《西游记》,没有《黄金时代》,我们民族的灵魂将是多么残缺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