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有胃病还是美食“达人” ?

(2011-11-11 21:01:14)
标签:

李恒昌

孔子

美食

达人

胃病

历史

文化

孔子有胃病还是美食“达人”

 

李恒昌

 

 

按照传统的说法,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通过初步研究,个人发现,除此之外,孔子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孔子一生对于饮食非常讲究,有一套自己的饮食理论,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严格遵守,积极实践。在这方面,他虽然称不上“伟大”,但至少比我们一般人要“通达”。

 

《论语》中的一段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美食观点和实践。原文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食物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食物变质馊臭,鱼肉腐烂,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 闻,不吃.火候不当,不吃。不是时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肉虽然吃得多,但不超过主食。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可以吃姜,但也不宜多吃。

 

别看这短短一段话,里面包含很多内容。既有美食的做法,又有饮食的注意事项。其中关于“不食”的前四大观点,可以看作是现代“色香味形”美食理论的雏形;关于吃姜与喝酒的观点,亦是饮食保健理论的滥觞。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高度重视饮食和美食,亏了什么也不能亏了口福,亏了什么也不能亏了身体,既懂得生活,又会享受生活的人。按照当今流行的说法,他应该是一个美食“达人”。这是我研究孔子得出的一个结论。

 

研究历史,站在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会得出不同结论。研究孔子,也是如此。面对孔子的“食不厌精”理论,鲁迅大师以一个曾经的医学生的眼光,得出了另一个结论,那就是:孔子并不是美食家,而是“有胃病”。

 

在《由中国人的脚,推定中国人非中庸,由此推定孔子有胃病》一文中,鲁迅大师说明了自己的理由:一是以孔子的生活条件,一个平穷教师而已,不应该有如此“奢侈”的生活;二是姜属于暖胃食物,孔子特别在意姜的食用,应该是孔子的胃不好。

 

毫无疑问,鲁迅先生无论是在社会现实的研究,还是在历史真相的研究上,都独具慧眼,也很有建树。但是,他老人家关于孔子有胃病的结论,却并不让人信服。仅仅因为人家倡导美食、在意饮食,就说人家“有病”,多少有点捕风捉影。这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早年讽刺的关于“大禹是一条虫,扁鹊是一只鸟”的研究方式。

 

前几天,从CCTV看到一个节目,有位专家讲,吃饭时,嚼得越细越好,如果每口饭,能够嚼到50次,就不会得胃病了。如果照鲁迅先生的理解,这人也应该有胃病。同理,我们经常看到“牙好,胃口就好,吃么么香”的广告,你也不能据此说他们牙有病,或胃有病。

 

孔子究竟有没有胃病,咱不敢断言,至少咱可以断定,孔子如此重视饮食和美食,绝对不会是因为他个人的胃有病。他的这些美食理论,是作为孔子礼仪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的是关于人的饮食生活问题。

 

关于孔子的疾病问题,《论语》和《孔子世家》各提到一次。《论语》中提到孔子“疾”,但没有说明究竟是什么疾。《孔子世家》叙述孔子即将去世时,提到孔子“病”,但也没有说明究竟得的什么病。从孔子一生的活动和他能活到73岁高龄可以看出,他应该没有什么大病,如果真有胃病,也不会很严重。倒是从鲁迅先生的非常消瘦的面庞可以看出,或许他老人家胃有病。不然,他为何对孔子的胃如此敏感和在意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