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当年“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什么工作
(2011-06-29 06:13:13)
标签:
李恒昌光武帝刘秀评传上大学找工作文化 |
刘秀当年“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什么工作
——《世界上只有一个刘秀》03:好马也吃回头草
李恒昌
世界上叫刘秀的人很多,但从放牛娃当上皇帝,并开创中兴大业的只有一个。
——题记
公元17年,刘秀结束了他在长安大学的课业。在这三年里,他既不挂科,也没拍拖,而是安心苦读,四年课程三年学完,获得了足够的学分,提前毕业。
毕业之后找工作是他面临的一大问题。早在毕业之前,甚至早在来长安求学之前,对这个问题他就有所考虑,那就是毕业后,绝对不再回老家刨坷垃,也不再准备复习“考研”,而是要在首都长安找工作,谋求新发展。
因此,刘秀虽然离家已经很久了,毕业之后,他并没有急着“回家看看”,而是留了下来认真复习,备战来年的“公务员”考试。
第二年,刘秀和万千学子一道,参加了每年一度的“国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成绩出来之后,刘秀榜上有名,考中甲科,一时名动长安。
发榜那天,看到大红榜上的名字,刘秀激动很心情,感慨颇良多。他有理由暗叹,感谢上苍,我再也不用回老家耕地放牛了。
按照当时的规定,考中甲科之后,刘秀可以直接成为“国家公务员”,而且可以在少府任职,出入朝廷,成为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干得顺利的话,可以名列公卿,成为一代王侯。一切都似乎预示着,一个美好的前程在刘秀面前展现。
拿着成绩单,回到宿舍,刘秀格外开心,他先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将这一特大好消息告诉含辛茹苦的母亲、抚养他成人的叔叔,还有一心想有所作为的大哥。
这时候的他,已经由人生愤怒的小鸟,成为欢乐的小鸟,他禁不住放声歌唱: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刘三小。
在随后的日子里,刘秀做好了到朝廷上班的准备,天天等待邮局工作人员把录取通知书送来。然而,左等右等,刘秀几乎望穿双眼,其他考中的人的录取通知书都收到了,唯独没见到有自己的。
这时候,刘秀感到了疑惑,他不知道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难道是被人“掉包”?万般无奈之下,他前去求助于国师刘歆。老师的一席话,把他打进了万丈深渊:
现如今,国家已不是你们刘家人的天下了,王莽已经成为新的皇帝,他们还会用你们刘家人吗?你们能力越强,在他那里是危害越大啊!
这下,刘秀终于明白了。他感到了气愤,也感到了无奈。转眼之间,快乐的小鸟再次变成愤怒的小鸟。不过,这一次,刘秀在气愤王莽对己不公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研究时事政治真是害死人!
虽然自己考试成绩很优秀,虽然自己的名字也是“优秀”的“秀”,无奈姓氏是“刘邦”的“刘”,最终不被朝廷所录用,面对这一不公正待遇,刘秀没有被打倒,他既没有上访,也没有得抑郁症,而是思考今后的路在何方?到底该怎么走?
继续留在长安深造,等待新的机会?显然不太现实,除非王莽突然死掉,而王莽是不可能突然Over的。
事实上,眼下的刘秀,只有一条路摆在自己面前,那就是回老家,继续种地放牛。
一想到这些,刘秀的脑袋就要发炸。已经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难生活,谁还愿回去呢?正如一个农村孩子北京大学毕业后,谁又会甘心再回老家种地呢?何况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好马不吃回头草”的说法?
刘秀是不愿回去的,但是他没有别的选择。
关键时刻,刘秀用这样一句话安慰了自己:大丈夫能屈能伸。最终,他选择了吃回头草的道路。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因为他功败不成,无颜面见江东父老!
刘秀大学毕业,科考没被录取,同样属于功败不成,为何他敢于回家面见江东父老?因为,他比项羽有更宽阔的胸怀,他追求的是当另类人杰!
公元18年,离家4年的刘秀,重新踏上回家的路途。
临行前,可以想象,长安大街上,刘秀使劲跺了跺脚:NND,王莽,你让我回家,早晚有一天,我要让你回家。
现在,有必要说一说那个逼刘秀重新回家刨坷垃的王莽了。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字巨君,短命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王莽的出身,与刘秀有某些相同之处,他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但是,由于父亲死得早,跟随母亲长大,由于朝廷对其“福利待遇”没有跟上,促使王莽发奋和图强。
王莽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饱受世态炎凉,把仇恨埋在心底里;第二阶段,努力做道德模范,千方百计攒人品;第三阶段,利用自身优势,攀上权力高峰;第四阶段,推进自我的伟大理想,最终身败名裂。
在王莽童年的记忆里,有两件事情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其一是那年春节,他用母亲全年的收入换来的一坛名酒,去见时任大司马的叔叔,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其二是他在路边走,却被自己叔兄弟们飞扬跋扈的车马撞到路边。这给他的人生造成最初的印记,从而决定了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西汉末年,贫富差距加剧,基尼系数超过可控范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刘氏政权难以维持大局,这时候,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有人甚至十分夸张地说他是“周公在世”。面对朝野一干人的推举,王莽当仁不让,当上了皇帝。
总结王莽不可复制之路,有三大不该:
一不该自己直接当皇上,这等于把自己弄到火山尖上去烤。
二不该完全按照理想化思路推行新政,自古改革者没有好下场,王莽没长三头六臂,自然也不例外。
三不该把科考名单中的刘秀划掉。因为,正是他这一笔,引发了“蝴蝶效应”,促使刘秀多年之后起兵造反,并最终彻底推翻了新朝政权。
关于王莽划掉刘秀的名字,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后人可以想象。
那天上午,早朝过后,王莽伏案批阅文件,当看到科考三甲录取名单时,一个叫刘秀的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问身边的秘书,这个刘秀是什么出身?秘书说他不清楚,不过他转身就出去了解情况了。
王莽只好在刘秀的名字后面打了一个问号。
很快,秘书来报:刘秀是惷陵人,此前在老家种地,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王莽听了,当即找出名单,在刘秀的名字上重重地划了一笔。
这一笔,便把刘秀打发回了老家,最终也把自己打发回了另一个老家。
刘秀应该是踏着夜色重回老家的。因为,一事无成回来,他感到脸上无光。好在母亲、叔叔和兄弟姐妹并没有在意这些。一家人,无论是否事业有成,能在一起好好过日子就好。就这样,刘秀再次重操旧业,第二天便出现在了田间地头。
同样是种地放牛,但不是简单地重复。
这一次,刘秀种地种得更加“优秀”。有一年,天下大旱,别人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唯独他种的地郁郁葱葱。如果不是他技术高超,恐怕也是老天暗中相助。
在此期间,刘秀还学会了经营。他知道,地种得再怎么好,也种不出金元宝,于是农闲时节,他开始贩卖粮食,据说还挣了一笔小钱。
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刘秀,虽然心在地头,但心已经不在这里了。种地的间歇,他总会不自觉地西望长安,那时候,或许他会发出“该死的王莽,你还好吗?”的感叹吧!
201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