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声声却为何
(2011-01-12 07:18:06)
标签:
精彩历史故事人生意林杜宇子规啼血婚外恋文化 |
子规声声却为何
——200个精彩历史故事告诉你之051
李恒昌
关于成语“子规啼血”,历史上有一则记载,有一个传说。无论是记载,还是传说,都让人禁不住迷恋主人公“望帝”哥。
历史记载来自司马迁的《史书.蜀王本纪》。大概意思是:
望帝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声声啼叫是杜宇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
我喜欢这段记载,因为,它所记录的望帝的爱情故事既简单明快,又感人至深。这大概是中国古代最高洁的情爱故事了,虽然是婚外恋,虽然发生在帝王身上,但丝毫没有杂质,也不存在淫秽。这段简短的文字,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望帝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而且是手下大臣的妻子。按照传统观点,这似乎有些超出社会道德的允许范围。然而,人们不能据此简单地怀疑望帝的真情和人品。因为,虽然他爱恋的对象已经嫁人,别人没有强取豪夺和插足其间的权利,但人人都有想她爱她的权利。何况望帝对其只是“思”而已。如果换作别人,问题恐怕就会是如此简单的“思”。
“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虽然爱上了大臣的妻子,但并没有破坏她的家庭,也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利,刁难她的丈夫,或者干脆将其杀掉,将心上人据为己有,而是依然坚持自己的选人用人标准,把国家大权禅让给他。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高于时代、高于情爱的圣贤精神,不能不令人敬佩。
“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声声啼叫是杜宇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望帝放弃王位,出家修道,究竟为了什么?司马迁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面有一定的感情因素。修道之人,论说应该放弃感情,不再为情所困,然而,他却没有,即便是化成杜鹃鸟儿,依然将其深情呼唤。这是怎样一种不能割舍的情愫?
望帝的婚外情故事,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对于已经名花有主的人,你可以爱她想她思她念她,但不可以试图占有她,更不可以为难她的爱人。面对感情的困惑,可以选择出家,但无论忘却了什么,也不能不会忘却她,即便死了,也要化作爱的精灵,在时间的消逝中将那份爱写成永恒。
这是一个经典版本,值得曾经有、现在有或即将有婚外情的后人学习和借鉴。
“子规啼血”的民间传说,是另一种完全有别于历史记载的版本:
古代有一位蜀国的皇帝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帝王形象。有道是领导干部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望帝杜宇“血为民啼”,岂不更为可敬?
这也是一个经典版本,值得曾经在、现在在或即将在官场工作的后人学习和借鉴。
2011年1月12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