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孔子25:圣人是不会错的,错在别人不理解我。
(2010-01-22 06:42:01)
标签:
李恒昌戏说孔子电影周润发胡玫圣人错误文化 |
戏说孔子25:圣人是不会错的,错在别人不理解我。
李恒昌
孔夫子是个手中掌握很多真理的大师。但是,大师也是人,是人就免不了有弱点和错误。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问题,衡量的是一个人的胸怀。很遗憾,在这个问题上,孔夫子有时显得并不是那么大度,而是用他的所谓智慧,想方设法给自己找理由和台阶,给人以常有理的感觉。
孔子第一次进太庙祭祀周公时,遇到什么都问,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小学生。有人见到孔子“每问事”,便说:“谁说他懂得周礼啊,他进入太庙就问这问那,还没住过嘴呢。”这话传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很不高兴了。他说:“每问事,这就是礼。”
孔子可真会讲理啊。“每问事”,只能说是谦虚好学而已,根本不属于礼的范畴,怎么突然变成礼了呢?其实,孔子如果承认自己不懂礼,或者说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反而显得更伟大。假如孔子说:是的,我对周礼只是一知半解而已,那些传说都是徒有虚名啊。那该多好呢。可是,他就是不承认,而是为自己辩解。这不应该是伟人的做派,更不是圣人的风格。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途中,想离开卫国去赵国。此时赵国的一个家臣谋反了赵家,四处网络人才,便邀请孔子过去。孔子打算去的时候,子路表示反对。子路说:“老师啊,我记得你说过:‘亲手干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你怎么忘了呢?”这时候,孔子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想法,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也说过,一块非常坚硬的石头,随便你怎么磨它,也不会碎。一块真正洁白的玉石,无论怎样也不会变黑。”切,这是什么逻辑?如果孔子真说过这样的话,那不自相矛盾吗?
孔子对自己最大的解脱,在于周游列国途中被困,考问学生问题时对弟子不同答案的态度。孔子曾问子路、子贡和颜回:“《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排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对于子路和子贡的回答,孔子都不满意,只对颜回的回答特别赞赏。
颜回是这么回答的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出君子的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天下接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当管家。”
事情真的如颜回回答的这样吗?恐怕未必全部是事实。孔子的学说,如果一个或少数人不理解,不接受,可以理解,是别人的过错。可是,孔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几乎没人能理解他的学说,让他按照自己的理论治理国家,那么,孔子就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学说有问题,或者是不符合时代要求,或者是自己推行的方式方法不当。可是,孔子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始终认为,不是我的错,错在别人不理解我。
承认自己有不足和问题不丢人,没有必要时时处处显得自己比别人高明,非要当常有理。这是我研究孔子得出的一点小想法。
20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