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食粮为何变成了砖头或垃圾

标签:
李恒昌书籍精神食粮生命垃圾废纸文化 |
精神的食粮为何变成了砖头或垃圾
李恒昌
昨天上午,曾去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参加第十九届全国图书博览会。进门的时候,一位朋友问新华书店的另一位朋友,这次展出,来了多少家出版社?都是有哪些新上市的好书?书店的朋友回答说,大概来了几百家吧,我也说不太清楚。至于有哪些好书,说实话,我根本没有在意。对于我们来说,天天和书打交道,整天搬来搬去的,根本不在意是什么内容,也不知道写得好孬。在我们眼里,那一摞一摞的书,不是书,而是砖头,甚至是废纸。
书店朋友的这一回答让我骇异。我知道,一般地讲,人们都有干什么烦什么的定律。但是,以前自己还真不知道,在书店员工的眼里,那些被称之为“人类的精神食粮”的书籍,居然成了没有任何生命的转头和废纸,等同于路边的垃圾。我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书店的朋友告诉我,当有些书卖不掉的时候,我们一般并不是减价处理,而是当垃圾处理:拉回造纸厂,回炉。这话更让我骇异。
以前,曾经听说,在英雄山文化市场买书,之所以打折,有时打得很厉害,全是因为书商进书进得便宜。人们说,书商进书时,没有什么出版社之分,也没有什么内容之分,更没有写得好孬之分,无论什么书,他们统统按重量,论斤进。等进来之后,卖给读者的时候,才有了标价和打折之说。这一说法,和书店朋友的观点颇有一些相似之处。因为,在他们那里,书籍早已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只是一些有重量的东西。
我知道,事情的本来的面目不应该是这样的。我知道,书籍本来是应该有灵魂和生命的。我知道,很多书的作者,写作时是将自己的灵魂贯穿到作品之中的。我还知道,很多作者,把自己写的书,当作自己的孩子。我也知道,很多出版社,为了出版一部好书,呕心沥血,不辞劳苦。我同样知道,很多读者,买到一本好书,就像找到了一位知心朋友。可是,现在,在书籍经营者那里,书籍的角色发生了严重扭曲。这其中,肯定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吉卜赛人拖着两块大磁铁挨家串户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镙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嗄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两块魔铁后面乱滚。面对惊异的人们,吉卜赛人说:“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吉卜赛人声音嘶哑地喊道,“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的灵性。”吉普赛人这句话说得真好,简直可以称他为哲学家。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可是为什么原本有生命的书籍却失去了生命?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想起了蚂蚁搬运尸体的故事。据说,蚂蚁中有一些近似于“卫兵“的角色。他们的任务是将蚂蚁的死尸搬到墓地。可是,当他们搬运完尸体回来的时候,很可能遭到其他蚂蚁的围攻和搬运。因为,在它们的身上,已经有了死尸的味道。在蚂蚁那里,只要身上有了死尸的味道,就意味着已经死了,而不管它是不是依然活蹦乱跳。蚂蚁为什么会犯如此荒谬的错误,原因大概有两条,其一是,它们分不清死与活着的本质不同;其二是,它们对同类缺乏最基本的爱心。那些从事书籍经营的人,把有生命的书籍看成是废物,犯的应该是和蚂蚁相同的错误。
2009年4月2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