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棵曾经失恋的树

标签:
跟着火炬看中国李恒昌浮莱山银杏树文化旅游 |
那棵曾经失恋的树
李恒昌
http://image5.poco.cn/mypoco/myphoto/20080228/4247292520080228202644037_640.jpg
山东莒县浮来山有三座山峰,它们是浮来峰、飞来峰和佛来峰。三峰对峙,呈虎踞之姿。在周围比较有名。其实,此山并不高,海拔也就三百多米,无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也无黄山之奇,庐山之秀。然而,它清雅灵秀,人文色彩浓厚,故而吸引了很多游人。到浮来山游览可以看到众多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建于南北朝时的定林寺、刘勰故居校经楼、“一拳微缩岱恒嵩”的怪石峪、占地三十多亩的莒子墓、曾引起佛道两教相争的朝阳观等,这些景点,都值得一看。在这里,有一样东西,或者说有一个生命,一看便让人蓦然惊心。一看到它,甚至一想起它,内心便如大海波涛一般起伏不已。它就是生长在定林寺院内的那棵大树。
那是一棵银杏树,人们也叫它公孙树或白果树。它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是生命的一个奇迹,也是文化的一个奇迹。然而,它仅仅是一棵树。像一个失恋的人,孤独地站立在那里,似乎在向人们,向天地,展示爱的奇迹。
站在这棵树下,首先惊奇的是它的高大和伟岸。早在前来拜见它之前,便听说它高26.3米,周长15.7米。民间有“七搂八扎一媳妇”之说。据传一人为了丈量树的粗度,双臂伸开搂抱它,搂了七下,用手扎了八下,还没转回起点,那剩下的一段正好是站在那儿的他媳妇的宽度。眼前见到它的英姿,才深信人们并没有丝毫的夸张,人们称它“天下银杏第一树”也实在不过分。那天,正是盛夏,阳光直晒,格外炎热。虽着短装,依然头昏脑胀,大汗淋漓,一走到树荫之下,立时感到凉爽袭人,精神为之一振,等过十多分钟,身上的汗珠逃得无影无踪。银杏树把“十亩荫森夏生寒”的佳话活生生演绎了一遍。
这是一棵树,但它不仅仅是一棵树。它是历史的见证人,又是一座不老的青山。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与莒子曾在此树下会盟修好。正是由于鲁隐公与莒子在树下促膝长谈,才使鲁国与莒国结为秦晋之好,两国免于交战。由此看来,它是棵和平树,是和平的参与者,也是友好的象征。南北朝时,著名文学批评大师刘勰曾在定林寺整理佛教经典。银杏树冠丰叶茂,宛若山丘,常为刘勰遮风挡雨,保暖送爽,还馈赠大量果实。刘勰无限感激,为了表达对银杏树的敬意,他在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上奋笔疾书:“象山树”。这三个大字太恰当了,它们准确地再现了这棵古树如山之雍容,如山之雄伟,如山之长存。可见,自南北朝之时,甚至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银杏树已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由自然的树升华为社会的树。
面对这棵大树,最惊叹的是它的年龄和生命力。据史书记载,银杏树龄已在三千年以上。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春秋代序,朝代更迭,潮起潮落。银杏树可谓历尽沧桑。狂风曾试图刮倒它,雷电也曾想击倒它,干旱也曾要窒息它,地震也曾摇撼它。然而,它始终没有倒下,而是像巨人一样,双脚踏在坚实的大地上,睹千年风云,阅人间风流。在西北沙漠,有一种树木叫胡杨。胡杨生命力极强,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很显然,银杏远远地走在了胡杨的前头。
银杏树下,树影婆娑,不禁让人追思:千年银杏,生命力如此旺盛,奥秘究竟何在?为什么,年复一年,开花结果,千年不衰?为什么,枯死的枝杆,不久就又长出新芽?根大叶繁,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吗?不断吐故纳新扬弃自我是吗?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曾说:“世界是一个大森林,林中有许多大树、小树和攀缘植物。大树是俄国、中国、西欧、美国和日本”。如果这个比喻成立的话,翻过来看,银杏树就是象征中国的那棵大树。在联想的跑道上展开迅跑,自然想到了莒文化和齐鲁文化。最终,想到的是一个长久困扰人们的课题,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问题,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向度问题,从千年不老的银杏树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未来和生命力。
盛夏的浮来山,到处充满生机,当黄昏降临,飞鸟归来,绕树三匝,眼前出现朦胧的意象。古老的银杏树,似张开双臂起舞,一个鲜活的灵魂在眼前闪现。与此同时,耳边响起一首歌曲: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