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牧野按语1085美债的死多

(2008-06-18 07:59:57)
标签:

童牧野

地震

情感

财经

分类: 童牧野按语

童牧野按语1085美债的死多

童牧野按语2008-6-18:据报刊报道,电影演员章子怡,受中国某慈善机构的委托,在欧美游说,请那里的演艺界、商界人士,为中国四川地震灾区的灾民头上的慈善机构捐款。受到严重冷遇,气得她都哭了。章子怡误以为对方冷血。其实对方不是冷血。而是冷静地倡议:中国应该放弃做美国国债的死多主力(居然拥有5020亿美元的余额,相当于3.5万亿元人民币。哪怕抽个百分之一,就是350亿元人民币,超过全国个人、单位的全部捐款。哪怕用这些债券的一年利息,百分之几,也已经是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超过来自全球的全部捐款。本博隆重向全国人大代表们建议,请他们提议,让国家从美国国债市场(随着美元贬值,债市熊气弥漫,巨亏也不亚于……),撤回这所有的巨额宝贵的热钱,满怀中国心、中国热情地全部投入到四川等多个极度重灾省(震灾、涝灾)的灾后建设。别再把这些热钱流到美国帮美国建设比过去更强大百倍、千倍的海军陆战队,研发更先进万倍的超现代化武器,扩军到全球所有战略要地,让中国望尘莫及。而要把它们全部或部分地用在所有灾民的安居乐业上。本帅虽是铁杆亲美派,但更亲中国饱受震灾、涝灾之苦的各省灾区的灾民。特发此苦口良言。

《连续两月增持 我国持有美国债首破5000亿美元》。引自2008年06月18日上海证券报。作者:记者 但有为 朱周良。

经过连续两个月的增持,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再创新高。美国财政部网站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达到5020亿美元,首次站上5000亿美元关口。虽然4月底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创下历史新高,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美国国债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正在下降。

持有美国国债绝对额上升

数据同时显示,截至3月底,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为4906亿美元,这意味着4月份我国净增持美国国债114亿美元。这也是我国连续第二个月对美国国债进行增持。今年3月份,我国刚刚增持了3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使得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达到历史次高水平。

市场人士认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绝对额之所以上升,主要和外汇储备总规模的迅速膨胀有关。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外储余额为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一季度国家外储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多增182亿美元。

有助于美元持续企稳

数据还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所有海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为26018亿美元。中国仍是其第二大持有国,占比为19.29%,较3月底的19.47%略有下降。日本仍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截至4月底,日本持有美国国债5922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4月份英国对美国国债进行了大量增持,单月的净增持数达到了485亿美元,使得4月底英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2514亿美元,这已是英国连续第四个月增持美国国债。目前,英国仍为美国国债第三大持有者。

有分析认为,在美国政府开始明确表态支持美元的背景下,中方这样的举动会有助于美元持续企稳。在美国遭遇次贷危机、美联储连续大幅降息刺激下,美元今年以来加速下跌并创出新低。美元贬值引发了不少持有大量美元储备国家的担忧,同时也推高了通胀水平。有人担心,一旦许多国家同时大量实施外汇储备多元化,可能引发美元的崩溃。白宫方面近期在美元问题上出现了态度转变。布什、保尔森和伯南克都公开表示支持美元,并声称从不排除干预汇市的可能性。

美国债占我国外储比例下降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底我国外储余额已经高达17566亿美元。这意味着,截至4月末,美国国债占我国外储之比仅为28.58%。而截至3月底,美国国债占外储余额之比刚刚跌破30%,为29.16%。这已是这一指标连续几年出现明显下降。按照我国的外储和持有美国国债数量,美国国债在中国外储的比重于2000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底的数据分别为46%、39%、31%和31.25%。

业内人士认为,数据显示,虽然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然而其与外储之比却持续下降,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储正被投向其他领域。外汇局原副局长魏本华曾表示,随着外储规模的增长,收益性目标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尚不清楚具体投向,但毫无疑问,外储的投资方向正在多元化。这一点可以从前不久传出的外汇局旗下基金先后入股澳新银行、BP可以初见端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