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旅行社的安排,在鼓浪屿还有三个景点要参观,就是御园、海天堂构、皓月园。可鼓浪屿岛上没有公交车,除了昨天乘的环岛观光车外,到哪里都是步行前往。导游带着我们穿街走巷,一路上也看到一些著名的建筑物,挺不错的。

闽南圣教书局旧址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高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在街道拐角处作切角处理,平屋顶,清水红砖墙,是20世纪鼓浪屿华侨洋楼常见的风格。

在圣教书局的对面是鼓浪屿岛上唯一的一所医院,看样子面积不小,环境不错。
19世纪中期,不少西方人离开欧美,远涉重洋来到鼓浪屿工作、生活。这些外国人多为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为了举行主日崇拜,遂决定在鼓浪屿建一所教堂。1863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竣工,时称“国际礼拜堂”,也是鼓浪屿岛上最早的教堂,现在叫协和教堂。

这里是原西班牙领事馆,现在是畲族民俗馆。

这是原日本领事馆,现在荒芜着没有利用。据导游介绍因为这个馆内有冤魂,当年日本鬼子在这里残害了不少中国人,所以没人愿意开发这里。
鼓浪屿天主教堂也在附近,1917年由西班牙主教创建,是一座哥特式单钟楼教堂。
这是纪念林巧稚医生的御园,她就诞生在日光岩下的一个教师之家。毓园之“毓”,就是培育养育之意,故纪念园取名毓园。
我们来的早,林巧稚纪念馆还没有开门,就在园子里转转看看而已。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终身未嫁,却接生了千千万万的婴儿,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她去世后将个人毕生的积蓄捐给医院托儿所,并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我为她点赞!
这是在鼓浪屿岛上的原英国领事馆旧址。
在原英国领事馆附近,鼓浪屿岛上倒伏的名树名木也成一景!
海天堂构屋顶宫殿式建筑,由莆田工匠建造。它采用重檐歇山顶,四角缠枝高高翘起。楼顶前部别具匠心,设计了一个外表看似重檐钻尖的“亭子”,亭尖还安了一个宝葫芦,这“亭子”纯属装饰。门、窗、廊、厅的楣上均饰挂水泥透雕飞罩,所有檐角均装饰缠枝花卉或吸水蚊龙,挑粱雀替均塑龙凤挂落,把别墅点缀得十分民族化。其廊柱为方形,红砖砌成,色调自然和谐。而正厅则由四个垂柱花篮与栏杆上的花盆上下对应,特别是以斗拱装饰走廊外沿,显得格外稳重。海天堂构的建筑风格在洋派建筑比比皆是的鼓浪屿,是不多见的。(摘自网络)
海天堂构别墅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门楼是典型中国传统式样,重檐斗拱、飞檐翘角。前后两侧的楼宇,普遍采用古希腊柱式,窗饰大都为西洋风格,但墙面与转角又是中国雕饰。
海天堂构是我们这次的重点参观景点,我们还在这里聆听了音乐活化石南音表演,看了闽南的布袋木偶戏。
皓月园座落在鼓浪屿东南,濒临鹭江。是一座郑成功纪念园,覆鼎岩海滨,占地二万平方米。为了纪念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在此建造了郑成功纪念园。

郑成功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组合而成。覆鼎岩海拔29.5米,向海中延伸30米,地形险峻,气势磅礴,它与海中的剑石、印斗石鼎足而立。 屹立在鼓浪屿岛上皓月园里的郑成功雕像,太高了,站在他的脚下,只能仰望。
在郑成功雕塑像的下方有一个观景台,可能是因为海水涨潮淹没了那个栈道,为了安全这个观景台关闭了。所以有些遗憾,不能拍到郑成功雕塑的全身像。
公园里还有一组群雕是郑成功横刀立马居中,众将士簇拥左右,场面气势恢宏,人物栩栩如生。
鼓浪屿岛上的教堂较多,“三一堂”是其中的一座,位于鼓浪屿安海路67号的基督教堂。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会联合兴建之意,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这是一座粉红色的砖墙建筑,每一面都有山墙,山墙下边由方柱分成三道高达3米左右的大门,两边各有一个窗。三一堂的建筑十分独特,呈现十字立体式造型,居中矗立八角钟楼,整体建筑非常漂亮,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加东方传统特色中西兼修。
这是鼓浪屿岛上著名的金瓜楼,楼顶分立两个橙黄泛金的“金瓜”,八条瓜棱十分突出,棱端飞出的水藻卷草,在蓝天下妩媚灵秀。楼体装饰也细腻而富有个性。这个建筑物是我们要离开鼓浪屿岛时,在吃早饭之前特意赶去拍照的。匆忙之间,也没有拍出好的效果。
番婆楼落成于1927年,该楼色彩鲜丽,造型别致,某些洛可可的特点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得非常和谐巧妙,这在鼓浪屿别墅群里是不多见的。它至今仍风姿绰约,风采不减当年,因被电影导演屡屡选中,曾在这里拍摄《廖仲凯》、《春天里的秋天》、《土楼人家》等多部电影。

2012年4月中旬,一名来自福州的游客在鼓浪屿拍下了一堵被其命名为“奸笑墙”的图片并发上了微博,一时之间引来不少网友的围观,甚至还有网友专程到鼓浪屿寻找“奸笑墙”,为它拍上一组写真、视频。就连岛上居民都感叹:“在鼓浪屿住过多年,怎么没发现它?”。一张大大的笑脸,龇牙咧嘴,还有两只眯成线的小眼睛,这就是“奸笑墙”的脸谱。

这个被游客发现的景点位于日光岩的西林门附近,在鼓浪屿游玩的第二天,下午回到酒店休息时,我在高德地图上发现“奸笑墙”离我们住宿的酒店只有400多米的距离,走路10多分钟就可以到。于是马上出发,就这样把这个景点也找到了!
郑成功纪念馆就在日光岩的西林门处,因为是周一闭馆,没能进去参观。
已经又到了日光岩景区,那就再进去看看这边的风景吧!一进门就是要爬台阶,爬到半山腰感觉累了,老伴他还坚持再上日光岩顶峰。我在这里等他,也拍下了日光岩这边陡峭悬崖的画面。
位于鼓浪屿上的厦门二中的前身曾经是林巧稚的母校--怀仁女中,现在是省重点中学。
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就在我们住宿的酒店旁边,留在最后一天的下午才去参观。
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就是大名鼎鼎的八卦楼,是鼓浪屿的标志建筑之一。八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总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高25.7米。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是鼓浪屿建筑的杰出代表,亦被称为“小白宫”。
走进八卦楼大厅,高达6米的“诺曼比尔”管风琴显得格外醒目,象牙色的琴键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开始泛黄,琴键上方的烫着制造日期是1909年。“诺曼比尔”管风琴刚运抵八卦楼时,大大小小的零件塞满了两个房间。工作人员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才组装完毕。
“诺曼比尔”是管风琴中的佼佼者,从1909年制成至今,它都保持着最早最完整的形态,未经改装,这在现代管风琴中极为少见,而且它选用的材料讲究音质柔和浪漫,在百岁之后仍然保持着漂亮的音色,真是不简单。
风琴博物馆里的每架风琴风格各异,用途不同。照片中像梳妆台样带镜子的风琴,是美国产的风琴,它的正面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作装饰用的,一个是有它的实用性。一般在教堂用这种琴配合唱诗班唱圣诗,这面镜子设计得很合理,演奏者可以通过镜子反射看到唱诗班指挥者的手势,什么时候该弹,什么时候该停。除此之外,若摆放在家中,还具有装饰的作用。
这里是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好像没有对外开放。晚上在外面会有演出活动,可惜我们也没有赶上观看。
从上往下看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的建筑非常漂亮,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集古董管风琴收藏研究、演奏展示、教育传播、古琴修复为一体的国际管风琴文化交流平台。
至此我们在鼓浪屿参观了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也看到了管风琴艺术中心。可见鼓浪屿被称为“琴之岛”,真是名不虚传!
早上出去转悠,无意中就看到了这个龙山洞。在小小的鼓浪屿上有两个隧道,另一个叫笔山洞。其实这就是以前的防空洞,现在成为山南山北的一条通道。
1902年英、美等外国驻厦领事和清政府签订了《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把鼓浪屿划为公共租界,并设立了“工部局董事会”,俗称“工部局”。工部局的职权为提供基础建设、设立巡捕、创立卫生章程、收税等,为当时鼓浪屿的行政管理机构。
在这里我们遇到一个健谈的81岁老伯,他每天来这里锻炼身体。老伯讲当时在鼓浪屿工部局参与管理的只有三个华人,岛上的居民都服从他们的管理。


1902年鼓浪屿工部局成立后,出台了市政管理细则,诸如不许在聚餐时猜拳、不许虐待家畜、养狗要领牌照等。这条道路上的黑色标牌就是当时的警句,如有违反立即处罚,毫不留情,管理者就是那三个华人,他们是首次不由官方指派,而由民间推举产生的华人董事。由于严格管理,当时鼓浪屿岛上的风气是非常好的。
这次旅游在鼓浪屿住宿三天,我们利用早上、下午、晚上的自由活动时间,几乎走遍了鼓浪屿的所有景点,玩的特别充实。我们还拍了许多大街小巷的照片,在鼓浪屿真可谓是一步一景,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鼓浪屿真是值得在这里住宿几天,好好品味的一个好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