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
(2008-11-27 20:43:48)
标签:
古文精读举隅北大中文系文学史吴小如文化 |
分类: 也算读书 |
《古文精读举隅》,吴小如著。
吴小如先生是我们系的老前辈。1946年以商科肄业二年学历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三年级为插班生,后来沈从文先生希望帮他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又让他转入北大中文系,据说朱自清先生为此还颇为惋惜地说,中文系招来好学生,竟然留不住,还是转到北大去了!吴先生1949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即任教于北大中文系,主讲中国文学史课程,1982年转入北大历史系,1991年正式退休。
这本《古文精读举隅》的成书,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根据本书的初版后记,吴先生在1959年到1964年间在北大开设古代散文选的课程,本来是积累了一批讲稿的,但在文革期间竟全部散佚。文革结束后,当年听课的学生(其中包括金开诚等先生)又将当年的笔记调转头来借给吴先生,才算找回一部分当时的讲稿(这一段听起来很像古书辑佚),加上后来新写的一些,一共四十二篇,整理出来公诸于世,就是这本《古文精读举隅》。此书初成于1984年,1987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又重印,2002年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最为易得。
本书的选文大都是些很著名的古代散文,如《左传·殽之战》、《国语·召公谏弭谤》、《庄子·养生主》、《史记·李将军列传》、贾谊《过秦论》、韩愈《师说》、柳宗元《捕蛇者说》、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赤壁赋》、归有光《项脊轩志》、张岱《湖心亭看雪》等悉数入选。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古文选注本也都可能保罗这些名篇,注释也可能十分详尽,甚至配有译文,但是对于文章本身的分析和鉴赏却很少或者做得很不到位。而吴先生的这本书,选文不多,说解却极为详细,是名副其实的“精读举隅”。
吴先生说:“……并非任何一篇作品都能写出鉴赏文字来。只有原作精彩,有可鉴赏的内容和价值,才有可能写出可鉴赏的文字。”就这本书而言,不仅文章选得好,鉴赏做得同样出色,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也采取不同的说解形式。比如书中选了一篇《论语·学而时习之章》,如此短小,有什么可赏析的呢?难道要像刘宝楠写《论语正义》那样,光一个“子”字就要解释好长一大串吗?当然不是。吴先生上来先引清人刁包及刘宝楠的说法,说前人认为以此章冠于《论语》之首并非偶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确实体现了《论语》的一个总的精神。然后开始细讲,指出了本章的六大要点:“学”怎么解释?“学”的内容是什么?“时”怎么解释?“习”怎么解释?什么叫“悦”什么叫“乐”什么叫“愠”?“人不知而不愠”应怎样理解?随后旁征博引,不主一家,讲得明白透彻。选文短小而精彩,“很有文艺性”,因为它“能用精确的词汇描写人生经验和思想感情”,而吴先生的讲解也就把重心放在了几个重点词汇的阐释上。别的文章就不同了,讲《左传》着重分析其叙事手法,讲《孟子》、《庄子》逐层分析其论辩艺术,于唐宋大家的文章则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对于文章写作历史背景的交代也十分详尽。分析文章固然有一定的方法,但是遇到不同的文章也有所变通,所以整本书看下来并无千篇一律之感。全书之首还有一篇《古代散文发展述略》,可以当作一部简明的散文史来读。
事实上这本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人看懂这四十二篇文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度人金针”,也就是赏析古文的方法。吴先生在此书的《重印后记》中写道:“我对自己写鉴赏文字也立了一条规矩。即撰写此种文字势不能就事论事,形而上学地只谈作品。必须心中先有一个中国文学史的整体,然后再研究一下我所要谈的这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从纵的方面看的。如果从横的方面看,还要尽量了解这位作者与其同时代的作家的关系,进而区分他们的艺术流派、风格之间的同异。甚至即使是分析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也要考其生平身世,谙其创作背景,熟悉其作品全貌,而不宜只抽出一诗一文莱侈谈其有何特色。故我每撰写一篇鉴赏文字,总要从文学史的宏观方面注意其线与面,然后再体察这一篇篇具体作品在线和面上是占据什么点。掌握了点、面、线的结合,对作品的鉴赏才可能言之有物,析之中肯。更重要的,恐怕还要对古代诗词散文多少有点习作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多少体验出古代作家写作时的甘苦,而不致贻人以盲人摸象、信口开河之讥。”我想这段话是极具启发性的。我也给别人讲过古文,或者是家教,或者是带班,自以为文章读熟了讲起来就没问题,但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讲来讲去只觉得隔了一层。看到吴先生这段话才恍然明白,自己怎么讲都只是在就事论事而已,换言之,只有点,而没有线和面,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才疏学浅,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继续努力读书了。
吴先生另有《古典诗词札丛》一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分“古代诗歌札记”、“词曲札记”、“学诗小札”三部分,书首还有一篇《我是怎样讲析古典诗词的》,同样很有启发性。两本书堪称姊妹篇,都凝结了吴先生三十余年文学史教学经验的精华,在北大中文系理论性课程增加、选读类课程减少的今天,读读吴先生的讲稿与札记,也算是弥补缺憾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