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朱自清《经典常谈》

(2008-11-23 10:26:59)
标签:

经典常谈

国学

朱自清

文化

分类: 也算读书

《经典常谈》,朱自清著。

朱自清自然无须多介绍。不过大家通常了解的朱自清是写新诗的朱自清,写散文的朱自清,或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事实上朱自清先生在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也是相当有成就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经在80年代出版过《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又在98年编定《朱自清说诗》一书,收录了专著《诗言志辨》和论文若干,作为“名家说”丛书的一种,书前还有一篇题为《朱自清先生对古典文学研究的贡献》的序言,可以参看。

《经典常谈》一书是朱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写成的。全书分量极小,仅八万余字,最多一个下午就能读完。1942年第一次出版后就颇为畅销,上海的文光书店就重印过好几次,建国后尤其是近年来的版本更是层出不穷。关于这本书,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丛书本前有吴小如先生的《序》,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蓬莱阁”丛书本前有钱伯城先生的导读,本无须我来画蛇添足地多作介绍。但是昨天把这本书翻出来又读过一遍,又心生不少感慨,所以还是想拿出来说说。

首先是朱先生对于“经典”的认识。在序言里,朱先生一上来就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那么朱先生所讨论的“经典”是哪些呢?“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的经典未经整理,总显得难读,怎么办呢?朱先生说,我们需要一种理想的经典读本,采取清代汉学家校勘和训诂的成果,分段、标点、注释并作导读。除此以外,还要想办法启发人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推广经典、普及本国传统文化的工作来说依然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此外就是全书的编排。我们来看一下本书的目录: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正像朱先生在《序》中所说的那样,经史子集都齐全了,而以《说文解字》为第一,承袭了清代以来朴学以小学为根基的观念,同时又不视其为经书的附庸,把它提到最前面的位置上来。本书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作为纲领,而是以书为纲,但诗、文部分只是用两篇文章来叙述源流。朱先生以治古典文学见长,当时在清华和西南联大授课也都是古典文学的课程,但并未因此在这本书里花很多篇幅去介绍集部的典籍,据朱先生自己的看法,除了因为书太多之外,也因为集部书的问题,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而吴小如先生认为全书写的最好的,就是诗、文这两部分,读者可以从中得到一部清晰精到的文学史。这当然是当然也是由于朱先生在古典文学上的深厚功力所致。全书的其他大部分内容,朱先生谦虚地自称,只是“采择近人新说”,自己只是编纂者而已,而所依据和参考的材料,都列在各篇之后。但诗、文两篇之末却没有列出参考资料,只是在文中有零星的引用近人成说,可见这两篇确实是朱先生自己在长年的研究和教学中对古典文学最清晰而简明的梳理和概括。

不得不说的是本书的叙述语言。朱先生本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大散文家,文章写得好那是有目共睹的(虽然现在有人并不觉得好),在写作这部《经典常谈》时依然保持着平易、轻松、自然的文风。现在同类性质的概论、解题之类的书,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而朱先生这部书则妙趣横生,几乎每篇都是优美流畅的散文,叙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战国策第八》,不是一上来就说书名、作者、内容、成书过程之类,而是首先叙述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那段诸侯纷争的历史,由此引出苏秦、张仪两位纵横家的故事,直到最后一段才说:“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这完全是一种倒着写的方式,但却可以最大程度地引起读者的兴趣。把文学创作中的布局谋篇如此自如地运用到学术普及读物的写作中来,我们不得不为朱先生击节称叹。

近年来“国学”大热,什么人都敢标榜“国学”,治梵文和印度学的季羡林老先生不知道被什么人封为“国学”大师,佛学也一跃成为“国学”中的主流,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朱先生的著作则明确声称:“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为什么呢?朱先生说,“概论”容易让读者感到满足,好像什么都包括进去了,而事实上什么都只有一点儿。而“国学”一词,和外国人所谓的“汉学”一样,又失之笼统。但我倒是觉得,诸位想入“国学”的门,这本《经典常谈》真的是最佳读本,比章太炎、钱穆、曹伯韩诸先生的都好,比起近年来市面上出现的乱七八糟的讲“国学”的书,更是强过千百倍。当然,这部书也只是“一只船”,带读者“航到经典的海洋里去”,而读过这样的书,并不意味着已经接受了经典的训练。更重要的,我们还要继续编撰朱先生“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这就要依靠广大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了。比起那些空谈心性的大师,他们才是“国学”的功臣。

 

最后附带说一下,大家要读的话,最好不要选择现在我手中的这个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本,错字太多了。好在这书的版本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上海古籍(蓬莱阁丛书本、世纪文库本)、上海文艺、江苏文艺、江苏教育(《朱自清全集》本)……《经典常谈》看来也要成为“经典”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