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藏在经济增长原理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

标签:
保护主义进出口世界贸易投资消费财经 |
本帖接着上帖《三驾马车只套了一匹没毛的马》谈增长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
上帖说到,所谓的“三驾马车”纯属一个糊涂账,是把引起厂商部门货币存量增加的“消费”、引起居民部门货币存量增加的“投资”(采购劳务),以及引起整个经济体货币存量增加的净出口混在一起了,完全没有认识到,在经济体内部,一个部门的货币存量增加就意味着另一个部门的货币存量的减少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如果看官还有迷惑,我们就不妨把三驾马车拆散了看,就会更加明白其中的荒谬。
“消费”展开就是“居民部门对厂商部门的进口j1”,即进口消费品,也就是“厂商部门向居民部门的出口c1”,即出口消费品给居民;显然,j1=c1,或j1-c1=0。0表示消费没有引起总的货币存量变化。
“投资”展开就是“厂商部门向居民部门的进口j2”,即进口劳务,也就是“居民部门向厂商部门的出口c2”,即出口劳务。显然,j2=c2,或j2-c2=0。0表示投资没有引起总的货币存量变化。
以上的进出口的“口”,指的是部门的“口”。而不是国家的进口J和出口C。
如果一定要把三驾马车套在一起,把“净出口”的思路用进来,就变成了:
增长=居民部门的净出口+厂商部门的净出口+国家净出口
将上面的c1-j1=0、c2-j2=0代入,即得:
增长=C-J=国家净出口,即一个经济体的货币收入只与其国际间净出口有关。
所以,如上帖所说,带动内部货币流的消费与投资都对经济体的增长不起任何作用, “出口”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唯一一匹马,而且其拉到还要受到“进口”的反作用抵消,只能表现出“净出口”的效果来。
要核算,必须有一个核算的对象。对国家经济体而言,正确的经济增长的表达方式还要考虑到经济体内设立的货币当局所具有的货币增发能力。即“增长量Z=货币增发量B+出口额C-进口额J”,即Z=B+C-J。
传统的三驾马车对增长率贡献模式是:增长率=消费的贡献+投资贡献+净出口贡献。当然这是错误的前提下得出的。我们模仿这种表达方式,在正确的等式Z=B+C-J两边同时除以Z,就得到正确的、整个的增长率的贡献率分配:
100%=货币增发所占比例b+出口额所占比例c—进口额所占比例j
此帖所要重点提醒的就是,由于其中j前的负号,即进口表现为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负贡献,所以,经济增长的原理当中已经暗含了保护主义的思想,进一步说,人们对经济增长的理解当中,本质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
每个国家都想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出口产品附带了本国居民的劳务,而劳务这种东西,作为居民的一种私有的生产能力,只有附加在产品上才有用处,而不具有可保存性,也就是说劳务不出让并不会保值。你今天有一头猪,你不买,明天它还是属于你,但是人自身的劳动能力,你今天不发挥出去,它就消失在生命的时间长河里了。换句话说,出口意味着居民劳动的被利用和免于浪费。
反过来,每个国家都不想进口他国的东西,除非自己没有而急缺。对于自己可以生产的东西,进口意味着让别国居民所有的不发挥就会丧失的劳动得益利用,而本国居民的劳动的闲置与自然消失。
每个国家都在敛聚货币,不论是过去的掠夺金银还是现在的增加外储。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所拥有的货币存量下降。而出口就是增加货币存量的手段而进口恰恰是引起货币存量下降的。
所以,要想让货币经济得以增长,第一,增加B,即给本国人民配发货币,这的确会引起通胀,但其中包括了劳务价格的上涨,这也等于给本国居民的劳务赋予更大的价值认可。第二,增加出口,通过出口把本国人民的劳务换成货币;第三,减少进口,尽量减少货币的不必要流出。
可能有人会说,大家都要增加进口而减少出口,以图谋自己的货币存量增加,这种努力最终岂不是要相互抵消?是的。出现贸易顺差的国家会在货币敛聚的游戏当中获益,但国际贸易的最终趋势是贸易平衡,即“净出口=0”,换句话说,净出口或说贸易顺差带来的经济增长也是暂时的。因此,各国只需要根据互补原则各取所需进口必需商品,而不要为了贸易的平衡而进口国内已有的东西来抵消顺差。中国不能因为美国叫嚷顺差问题就拿外储去购买美国的一般商品,应该要求美国出口中国需要的高科技产品来抵消中国的顺差,把顺差的原因归结为美国对其高技术的贸易保护主义。
如此说来说去,就回到了货币发放的问题上来了。既然长期看净出口也是对经济增长没有贡献的,增长的唯一动力就归于“货币增发”B(b)上来了。
货币作为核算单位和价值计量程度以及价值凭证,没有货币当局的货币增发,货币经济永远都无法增长。好在各个货币当局都在不停地增发货币,维持着这个虚假的、货币拜物教者赖以生存的货币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