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工厂定单开始说起的经济学(之二)

(2005-11-06 18:20:52)

(续上篇)

交换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主动性,行为科学上叫做“操作行为”,对应于“反应行为”而言。心理学的认识是但凡操作行为必有动机存在,任何行为分析现在都依据这个原理进行,比如犯罪心理学、侦察学、激励理论等等。一旦对其动机难以琢磨,就会怀疑行为人是否正常人了,也就是说是不是一个理性人了。从这一点上来说,理性人的假定和心理学是完全一致的。行为的动机,就是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需求”。所以,正常的行为人即理性人也就是需求者。

那么,既然任何一次交易都有两个参与交换的人存在,当然就有两个需求者。是需求者就有需求,需求的多少就是需求量了。在我们所说的订单中,就是货品“数量”和对应的总价格(货币的数量)。这里就和大家比较熟悉的西方微观经济学有不一致的地方了:需求量是两个而不是一个。货品的数量,是买方的需求量,而基于价格所确定的货币的数量是卖方的需求量。因为有两个需求者,当然就应该有两个需求量嘛。

大家考虑所谓价格和数量的关系的时候,往往是用我们身边的交换事例为参照依据的,而恰恰是这一点,我们极易被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所误导。为何这样说?因为西方经济学当中定义的“价格”不是我们看到的、实质为交换比例的价格,而是所谓的“价格水平”;而西方经济学当中的“需求量”也是无法在现实当中测度的。

作为交换,本质上是两个私有权的互易,这种互易的成立,法律上只是承认它是瞬间成立的,也就是说,一件东西要么属于甲方,要么属于乙方,没有中间所有权状态,交换就是瞬间完成所有权转移的。那么,作为描述交换结果的变量“价格”,所描述的是事物(交换)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的状态,也就是大家在学习经济学时才能接触到的概念“存量”——描述事物在某一时空点上的存在状态的变量。而西方经济学当中的“价格水平”不是一个存量,它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所有交易的平均价格状态,其决定依赖于一种人为设置的计算方法,而其所依据的数据跨越整个考察的时间段。

而相反的是,西方经济学一再强调的、具有流量性质的需求量,我们日常观测的却是交易量、购买量、支付量,是存在于交换时间点上的一种存量。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观测到的价格和交易量与西方经济学当中的价格水平和需求量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这样一来你就明白了,为何繁忙的市场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又都是交换者,我们却无法在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当中看到一个来自市场上的“需求表”和“供给表”。有人口口声声说经济学只是实证的学科,但是,大家打开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看到的第一章中的供求定律却永远没有实证!

订单当中的数量往往和交货期条款相连,如果没有交货期条款,随你什么时候完成都行,这个订单也是一纸空文。这种数量和时间的联系有什么意义?有重大意义——现实当中关于数量的概念,有许多都是“速度”概念而非单纯的数量概念,而瞬时速度的概念又是一个存量概念而非往往是流量的数量概念。我们日常经济生活当中面临的,也多是需求的速度和供给的速度的问题,而不是可以撇开时间变量的单纯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问题。日常大家所感受到的供求关系,实际上是供给速度和需求速度的关系,而不是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关系。瞬时的交易速度和存量的价格可以形成时间点上的点对点对应关系,而需求量和存量的价格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关于这个价量关系问题,也可以用“订单”来说明,订单签订的过程当中,数量条款和价格条款有没有必然关系。没有!大家不要再用已经使你中毒的西方经济学的价量关系理论——供求定律——来考虑这个问题。对方要多少,是根据对方单方面的需求决定的,比如他要你生产多少套电脑主板,是为了拿回去装多少台电脑用的,而装多少台电脑又是他的客户要多少台决定的,和电脑主板的价格(同货币的交换比例)没有关系。你降低价格,只能替他节约采购费用,并不会让他多买几套电脑主板,他省下采购费用还会安排别的用场。这一切都应为交易者是一个理性人。我如果是工厂的采购主观,买多少东西来进行生产完成订单,也是按照这个订单进行的,不会因为便宜了就多买点材料或者材料贵了而少买一点。

许多人心目中有一个认识,即西方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一个十分精深的高度了。这方面的认识的形成,当然起因于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部分大量的数学符号的堆砌。但是,我告诉你,西方经济学中几乎没有数学应用,只是拉大旗做虎皮的数学缪用。西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安排都是在数学课程讲述过导数和极值问题之后进行的,这是因为用微积分的方法求得极大值是微观经济学当中最常见的数学应用了。然而,经济是一种人的行为,正常理性人的行为都是止于最大利益(效用、价值等)边界点上的,过了这个边界就是负效用了,负效用是“害”,行为人会避害而不会趋害,因此行为人不会越过边界的。用数学语言讲就是说描述行为的最大效果的点在行为曲线的边界上,而数学上从来都不用求导的办法来描述边界上的极值问题。

好啦,这个由工厂“订单”开始的话题我不在本文当中再说下去了,再说就又要写一部《终结》了。但是,我的意思大家应该看得明白了:西方经济学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基于这种分析,我才将我的书名之曰《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然,说“终结”是针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言的,就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中也有不乏闪光的思想火花,比如理性人的假定。大家如果对于进一步的分析论述感兴趣,可以捧场去买一本《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读一读,不要为这个可能令你反感的名字吓倒。我也经常看别人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性文章,看过了,才知道批得有没有道理,才便于自己找到正确的出路,是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文章引用自:http://www.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56&ID=54066&page=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