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思想录》的版本与结构

(2009-06-27 15:44:01)
标签:

文化

分类: 帕斯卡尔《思想录》

四、《思想录》的版本与结构

 

《思想录》这部旷世名著在帕斯卡尔生前没有出版。他原计划要写作十年才能完成,但从1658年开始写作此书,到1662年去世,只用了四年时间。因此,后人看到的其实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也是后人多次整理后的未定稿。

帕斯卡尔写作《思想录》,总是将随时产生的思想片断记录于比较大的纸页上。而后再将这些记录裁成小条,略加整理,用以分类。因此,有的篇章文思流畅,有的则不过是些短章断句。后者显然是作者思考进行时态且未经修订的纪录。后人整理帕氏文稿,有多种版本,其中布伦士维格本,最为精审。帕斯卡尔研究专家何兆武先生翻译《思想录》,即以布本为据。我们这个小册子,所选帕氏文摘,源自何先生译本,因此,也应该属于布伦士维格版本。

何译本中对帕氏文章排序,采用了多种版本的序号,其中布伦士维格本居中,用括号标出,使用黑体字。括号两侧各有两组序号,代表其他版本。如第一编第一节标为:“21—910(1)105—187”,其中黑体字括号“(1)”即为布本序号,余为其他版本序号。我们这本小册子中凡引用帕氏文字,只标布本序号(本书所引帕氏文字,均在段落后面用括号标出布本也即何译本序号)。

现在看到的《思想录》,经过帕氏研究者整理,已经比较好读。

《思想录》分作十四编,总924节。各编分别题为:《关于精神和文风的思想》、《人没有上帝是可悲的》、《必须打赌》、《信仰的手段》、、《正义和作用的原因》、《哲学家》、《道德和学说》、《基督宗教的基础》、《永存性》、《论象征》、《预言》、《对耶稣基督的证明》、《奇迹》、《辩驳断想》。看这些编目,就可以大致了解全书的内容。但是也一定要知道:1、书中实际涉略的内容要远比这些编目丰富。2、编目还不过是一个大致的线索,各编之间往往互有交叉渗透。譬如,关于上帝问题、思想问题、人生问题等,几乎各编都有章节讨论。

何兆武先生翻译的《思想录》,为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是我们这个小册子的底本。何译本很流畅,所附资料也丰富、允当,即使是对帕氏了解不多,阅读这个本子也可以获致很圆融的思想收益。

何译本全书549页,有近90页的“附录”和“译序”。“附录”内容包括《帕斯卡尔的生平和科学贡献》、《有关版本和译文的一些说明》、《帕斯卡尔生平著作年表》和《词语对照索引》(《年表》和《索引》署名陈兆福、刘玉珍编撰)。

“译序”字数不多,只有2千余字,但却精确地讲述了帕氏思想的神学特点、价值意义和影响所在,对法文版本的来龙去脉和取舍理由也作了精简交代。但译者一方面说帕斯卡尔的《真空论》等科学著作“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并充满战斗风格”,一方面又判定《思想录》的“体系是唯心主义的”;还认为《思想录》书中“夹杂有若干辩证思想的因素,又复浓厚地笼罩着一层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等等意见,却是可以讨论的。

评判一部思想家著作,简单的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去界定,不一定是有效方法。现在我们看到的西方名著,有很多不可以用这两个惯用词语来概括。应该说,动辄“唯物”、“唯心”的说法,是处理、评价思想著作的简单化方法,它不能反映思想世界的真相。此外,“不可知论”作为思想论域的“悲观主义”,也不是什么负价值。对于承认人的理性有限性的思想家来说,世界,就其广袤、深邃而言,很可能就是“不可知”的,人类确实无法知晓经验以外的对象。也许对象世界永远不可能穷尽。历史上来看,古希腊的怀疑主义者、近代以来的休谟、康德、赫胥黎、罗素,几乎都可以称之为“不可知论者”。整个人类思想史,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思想家、哲学家,也多是“唯心主义者”。此外,帕斯卡尔是不是具有“不可知论”意见,也还可以分析。历史上来看,“不可知论”者,更多是对“信仰者”而言的,认为上帝是否存在,全然不可知。而我们看到的帕斯卡尔,虽然也在讨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但从根本上看,他应该是一个激情与理性同在的冉森派天主教徒,似乎并不属于“不可知论者”。但这篇“译序”写于1979年,30年后的今天来看,我们应对西方哲学有更深刻的认知。

总的来说,“译序”和“附录”对于加深理解《思想录》均为不可或缺,且编辑材料丰富而又精当,全璧在握,阅读中有踏实感。初次接触《思想录》这部格外丰富的名著,可以先看一看“附录”中的《帕斯卡尔的生平和科学贡献》,对作者流星般的一生有个大略认识,再读全书会有更准确理解。

此外,阅读《思想录》,不可以将它视为精雕细琢的完整著作,对一些不连贯的只言片语,要根据上下文、根据帕氏思维特点、哲学理念和神学信仰来推断其意义主旨。帕氏写作特色即在于此——它是一篇篇零散的思想记录。中国古人讨论阅读,向有“知人论世”之说。我们阅读帕斯卡尔,也要首先知道他的生平。何兆武先生的译本后附有《帕斯卡尔的生平和科学贡献》、《帕斯卡尔生平和著作年表》两文,不熟悉帕氏的朋友可以先阅读这两篇文字,以期对帕氏有个约略认识,而后阅读全书,会更方便。另外,近年中华书局也译有美国的帕氏研究者道格拉斯·格鲁秀斯所著的《帕斯卡尔》(江绪林译)可以参看。是书为帕氏传记,阅读这个传记可以全面了解帕氏一生和他的思想渊源。

熟悉帕斯卡尔的人大约会有这样的体验:随便看到帕斯卡尔的一段话,就可以分辨出这是《思想录》中的话语。简单说,整个《思想录》就是一部思想的记录。帕斯卡尔说过一句话:

 

“河流就是前进着的道路,它把人带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17)

 

布伦士维格对此解说到:“事实上,文章对帕斯卡尔来说就是一条前进着的道路,它把我们的精神带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结论。”可以将《思想录》看作帕斯卡尔的“思想流”。帕斯卡尔观察着天地人,思考着上帝的神秘、万物运行的天道规律、人生存在的意义系统,思想自由流动着,他随时将它们记录下来。有时一些思想逃逸了,他就将逃逸的感觉记录下来。有一次,帕斯卡尔说:“正要写下我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它却时而逃逸了;然而这使我记起了自己的脆弱,以及自己时时刻刻都会遗忘;这一事实所教导我的并不亚于我那被遗忘的思想,因为我祈求的只不过是要认识自己的虚无而已。”(372)这段话令人想起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诗中的句子:“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他们说的都是思想灵感来临不急于捕捉就容易“逃逸”的现象。

这样,帕氏在记录时刻处于流动中的思想时,就有了“急就章”的性质。因此,一些记录就成了不完整的片断,从结构上留下了思想的痕迹。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片断——

“杂记。讲话的方式:‘我有意致力于此。’”(54)

“锁钥的开启性,钩子的吸附性。”(55)

“神恩的运动,内心的顽固,外界的环境。”(507)

显然,这类记录不过是一些灵感,它们还有待于充实、展开。但正是这些不成文的片断,增加了《思想录》的阅读魅力。它是未经雕琢的帕氏思想火花。帕氏在思想逃逸之前,火急将它们记录下来。《思想录》中更多较为完整的片断,其记录也是流动着的。他不断地自我诘难,不断地从思考对象的两个端点往复回环,试图从中寻求到“真理矛盾性”的事实支撑。

思想的流动性,章节的片断性,是《思想录》很重要的形式特点。

但无论怎样流动、片断,如果我们愿意,结合全书脉络,细细咂摸滋味,还是可以品味得出帕氏心中所想。而这,就成为读者参与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录》还是一部可以经由读者思考而有待完成的著作。事实上,所有的经典都具有开放结构的特点——它睿智地约请读者参与进来,与作者一道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经典,培育人的思想关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