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珠海11·5事件公开透明背后的封锁

(2008-11-09 00:24:04)
标签:

泥头车撞人

调查

封锁

珠海

杂谈

分类: 日志

珠海11·5事件公开透明背后的封锁

 

                 珠海11·5事件公开透明背后的封锁

                                 城东中学后门,大门紧闭,还有警车驻守

    泥头车撞人案,是珠海航展期间一个重大偶发事件。我敢肯定,包括我在内的多数记者,都是事发第二天,也就是11月6日,从航展现场,直接转战到斗门泥头车撞人事件现场,寻访目击者,走访死伤学生,探访肇事司机生前住处。

 

    毋庸置疑,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此次高效的反应速度。事发不到4个小时,也就是11月5日当晚9点,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发出的新闻通稿就发到各家媒体的邮箱。事发不到24小时,当地政府组织涉事职能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嫌犯身份和作案动机。从某种意义是那个说,正是官方的高效,大大减轻了网络流言或者民间谣传的盛行。

 

    这也就是我说的公开与透明。但背后的封锁,也实实在在存在。说一些不经意间发现的小细节。

 

    11月6日,事发第二天,早上不到9点,我和我的摄影记者赶到事发第一现场,也就是城东中学后门拐弯处,这里正集聚了很多摩的司机和当地村民,尤其是两个核心当事人,中学后门两个小卖部的老板,开着卷闸门,热心的为前来了解情况的记者介绍前天的情况。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和民警开着小车来了。人群散去。记者也离开。半个小时后,记者再回到现场,已是人群楼空,小卖部大门紧锁,卷闸门拉下,整个现场,就剩下一辆警车,还有一些乡村干部摸样的人。

 

    我们离开的半个小时,去了泥头车司机生前的住处,白蕉商贸城一栋近乎废弃的大楼,楼下一间用乱七八糟的木板制作成大门的出租屋,一个月50元不到的租金。也是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附近邻居正在饶有兴致给记者讲述情况时,一辆警车开来了,对方要求检查记者的证件,我很配合,然后迅速离开。再过了半个小时,回到出租屋,四周又是大门紧闭,巷子不见人迹,鸦雀无声。

 

    后来,我们去了珠海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也就是我第一篇消息的斗门区人民医院。这里是11·5事件伤者主要救治点。住院部,外科有好几层,每层都分散着住伤势程度不同的学生。几乎每一层,要么是2个治安员,要么是民警,在显眼的位置把守。如果你记者的身份暴露,这些人会很客气地请你离开。我遇到一个当地区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看上去很热心,一个劲提醒我,这些伤者家属情绪很不稳定,叫我们注意安全。

 

    再后来,我去了一个叫大托村的地方,很多家长在我采访的中途告诉我,这里有学生家长和学生死于11·5事件,顶着烈日,差不多20分钟的摩托车车程,到了,村里治保会的就把你拦在了门外,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尊重死者家属的意见。无奈,只好打道回府。

    我全程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但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公布。首先,是骆效计的遗书,珠海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说,不公布遗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案件还在侦查阶段,这是司法程序需要;其次,是24个死伤者的确切身份,珠海市委宣传部的解释,是为了照顾死伤者的情绪,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给予保密,但身份的不公开,直接导致有关隐瞒死伤者确切人数的无限遐想。
  
    佐证这一遐想的另一个细节是。斗门区殡仪馆,暂时停放并最终火化遇难者遗体的地方,11月6日,我和我摄影记者搭着摩托车赶到的时候,非但没有见到任何死者家属,倒是见到至少4个警察驻守在大门口,禁止任何人进入。

 

    新闻发布会第二天,也就是11月7日,广东省一家全省发行的都市报记者,找到了一个死者家庭,但同样10分钟不到的时间,镇长和民警旋即赶到,记者被民警带走,盘查询问。

 

    种种细节,只会一再加深我不断探究的疑虑:他们到底在隐瞒什么?难道真的就是仅仅不希望记者去打扰这些不幸的家庭和不幸的人吗?

 

    我没有答案。我想,这肯定也不会有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