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
1版
《镇党委书记告举报人索赔1元》
体裁:通讯
字数:3486
作品评介:
这是一次全国罕见的诉讼。用国内法学专家的话说,此案的意义在于,官员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应对举报,有利于举报信息和调查结果的公开,从而进一步约束官员,促进制度完善。专家认为,举报腐败应该减少对组织途径的依赖,只有公开才会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形成。
此稿亮点有二:举报材料省内各家媒体都有收到,但唯独新法制报记者坚持不懈,在长达5个月的关注后找到新闻点切入;另外,在双方各有说辞而法院尚无定论之前,稿件行文中立,报道不偏不倚,很好的体现了新闻的客观、公正原则。
采编过程:
2007年4月,高安大城镇干部兰红波、黄斌二人,罗列出18条“罪状”,向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各大媒体寄出材料,实名举报镇党委书记周爱国。
当地纪检回复,被举报人个人并不存在经济问题。实名举报者不满纪检调查结果,匿名将举报材料上传网络,各大论坛纷纷转载。
8月1日,自称因此遭受巨大精神压力的周爱国,将兰、黄二人告上法庭,索赔精神损失费1元。新法制报记者旋即介入调查,历时1周,分别采访了大城镇干部、高安市纪委副书记,除与作为核心当事人的两名举报者深谈,还费尽周折说服被举报者介绍采访。
8月21日,本报头版独家刊发调查报道《镇党委书记告举报人索赔1元》。
社会效果:
见报当日,中国新闻网、新浪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在全国引起普遍关注。
9月5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借机跟进,以《如果输了,我多赔你五毛钱》为题报道。
9月13日,南方周末在新法制报记者的配合下,以《属网上举报
书记起诉维权 》为题,跟进对此事做了详尽报道。
原告镇党委书记周爱国后受党内警告处分。
此案进入2007年度中国十大法制新闻候选名单。
5月30日
3版 《无责判决书迟到
老农含冤跳江》
体裁:通讯
字数:2959
作品评介:
记者从地方媒体一则消息中捕捉新闻点,调查采访细致,多易其稿。行文流畅,细节生动。用叙事的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尽显身为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样本的农民黄金虎之无奈,又暴露出法治在基层的悲哀。
此稿彰显了本报监督司法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犯法”的力度。
采编过程:
2007年5月16日,九江本地媒体刊发一则题为《江洲一村民抛妻别子投江
留下遗书称与一起人身伤害赔偿案有关》的社会新闻。报道称九江县江洲镇一个叫黄金虎的村民,留下一份遗书后,抛妻别子投江自尽。死者的亲人推测黄金虎自杀与一起人身伤害赔偿案有关。
5月17日,记者赴九江县调查发现,黄金虎之死确与一起人身伤害赔偿案有关。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作为涉嫌人身伤害赔偿案的核心当事人,一审法院判决黄金虎承担医疗费1.5万元,黄金虎不服,二审在2006年12月5日由九江中院审判决,改判黄金虎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奇怪的是,直到黄金虎自杀前半年,竟未收到判决书。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规定,“人民法院判决书……受托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委托书后七日内送达。”而死者亲属怀疑,正是判决书的迟到,才导致了黄金虎的自杀。
记者首赴九江县法院采访受阻。5月下旬,记者再赴九江中院对判决书迟到一事做了补充采访。5月30日,本报独家调查报道《无责判决书迟到
老农含冤跳江》刊发。
社会效果:
见报当日,多家门户网站转载,社会反响强烈。
稿件引起江西省高院高度重视,高院曾派员赴九江专门调查。最后的调查结果是,黄金虎有意填错地址导致判决书无法送达。
7月18日 3版
《协管员猝死引发罕见劳动争议》
体裁:通讯
字数:2931
作品评介:
协管员猝死引发劳动关系争议,这在上饶乃至江西全省尚属首次。
本报独家报道,促进事件由点到面妥善处理,彰显舆论监督功能,体现了新法制报“法治改变生活”办报理念。
稿件文本细腻、流畅,记者用讲故事的手法,把一个劳动关系争议的案子写活。
采编过程:
2007年6月29日傍晚,交通协管员杨章盛下班,回到上饶广丰县洋口镇青桥村的家中不到半个小时,突然倒地,再也没有起来。究竟是中暑致死还是突发疾病死亡?对于死因,杨章盛的家属与用人单位存在分歧。
记者多次奔赴死者位于上饶广丰县的住所,实地调查采访。7月18日,本报独家对上饶交通协管员杨章盛猝死引发劳动争议作详尽报道。
此后,本报还先后以《江西上饶猝死协管员被认定为工伤》、《协管员猝死凸显劳务派遣之惑》为题对此事做了跟踪报道。
社会效果:
见报当日,新浪、网易、搜狐以及新华网等40余家门户网站先后转载,在网上引起网友激烈评论。省市及中央媒体作了跟进报道。
此稿引起上饶市政府高层重视,主管副市长责成上饶市政府一位副秘书长牵头协调处理此事,杨章盛工伤认定以及家属工作安置等善后问题均得到妥善处理。
而由此案引发的诸如劳动关系不清等问题也已破解,上饶出台新的有关协管员管理规定,不再通过委派,而实行谁用工和谁签协议的政策。
8月23日 1版
《“我不能走,井下还有13个矿友”》
体裁:通讯
字数:2875
作品评介:
报道形式采用对话体,整篇稿件饱含情感,聂新根舍生忘死的细节历历在目,故事生动感人。
在对话中,一个普通矿工朴实而高尚的情操生动地展示出来,获救矿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感激之情,也在自然而然中吐露出来。
稿件包装精细,旁白的处理,既提示了亮点,又交待了背景。大标题直白而感人。
此稿还体现了新法制报人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业务素养。
采编过程:
丰城榨一煤矿的透水事故,发生在2007年8月16日凌晨4点50分。当时,井下作业的15名矿工除1人逃生,其余14人全部被困。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事故动态消息。34小时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以及救援人员的努力下,奇迹发生,受困的14名矿工被成功救出。
8月19日一早,部门主任捕捉到新华社采写的矿难报道中一个感人细节,一个叫聂新根的45岁矿工,第一时间发现矿井透水,却没选择逃生,而是赶紧往井底跑,通知井底13名正在作业的矿工。聂新根的及时报信,给了另外13名矿工宝贵的准备时间,及时找到逃生地带。
当天下午,记者迅速赶赴丰矿总医院,在病房里独家专访了聂新根。
社会效果:
此稿见报前,获时任省委书记孟建柱的肯定及批改。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有批示:“此稿写得不错,也是一份难得的灾情报道。”
见报当日,大江网首页以大头条转载,网易、新浪、腾讯、中国新闻网、中国江西网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社会反响强烈。有网友盛赞聂新根为“平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