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秋:白山两日(下)

标签:
白山北美东北秋天旅游 |
分类: 美东行迹 |
第二天早上,没有睡懒觉,五点不到就爬起来了。头天傍晚出去的时候,在16号路上面踩了踩点,什么地方的视界比较开阔,可以看到很高的远山。要是天气好的话,说不定就可以看到日照金山。既然都出来玩了,也就不在乎那一点点瞌睡了。果然,第二天的天气大好,瞄了一眼,外面天空中是漫天的星辰,于是乎二话不说扛着相机就出门了。一路过去,路上几乎连车影儿都没有,但却开得无比的提心吊胆。眼睛尽是往路边上的林子里面瞅,生怕哪里突然冒一只麋鹿出来。那些家伙都是几百上千斤的块头,要是碰上了,它有没有事儿不说,俺的车是一定有事儿的。还好一路顺利,赶在太阳升起来之前赶到了地儿。刚到没多久阳光就上来了。一撇阳光正好在山尖上面。外面的空气中是刺骨的严寒,一边给手哈气,一边按着快门。很快,几分钟之后到处就开始泛亮了。不知是地理还是天气的原因,这次阳光中更多的是泛着红色,不是金色。不管咋说,一大早运气不错,后面的安排还不少,要赶紧了。
回到住处,天色早已大亮了。看着窗外的景色,就恨不得立马蹦出去,虽然进屋也还没有几分钟。
出门,目标很简单,华盛顿山下的小火车站。一路过去,周围的一切都饱和在清晨的阳光中。虽然色彩都很丰富且饱和,但晨光和暮色确实差别太大,而且这还是头一次体验清晨时分的白山秋色。眼看晴空万里,一扫昨日的阴霾,心中自然更是急不可待了。当然,激动归激动,速度还是要控制住的。警哥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在哪棵树下猫着,要是吃张单子,那今天的气氛就全完了。
终于看到了华盛顿山的山顶了,连同上山的小火车的轨道都一览无余。
上山的小火车其实应该叫做齿轨火车,是靠火车下面的齿轮一样的铁齿咬合住轨道上面链条一样的结构来爬山的。否则,在坡度超过30度的轨道上面,早就滑下山了。小火车最早建成是在1869年,一开始的机车还是烧木头的,因为功率不够,还不能直接爬到山顶。后面改用煤炭之后才能够上顶。现在从环保的角度,机车基本上都使用内燃机了,不过为了能够体验历史的感觉,每天早晨的第一趟车还是用的古老的蒸汽机车。我们到的时候已经太迟了,还在等车的时候就看见蒸汽机车头喘着气从山上下来了。特别是空气中顺风飘来的那阵烧煤渣的气味,仿佛唤醒了儿时乘坐火车的那种记忆和感觉。
因为是旅游旺季,乘车的人不少。整个车厢里面座无虚席。大概是为了有尽量多的座位,每个位子的空间很小。要是遇上那些块头比较超群的老美,估计不容易塞进座位里面去。虽然我算是体型一般的,但是在车上要想动一动或者站起来拍张照片什么的还是比较不方便。上车之后随车的导游就开始给大家介绍安全事项,小火车的历史等等事情。而且导游还让大家放心,说他们都是持证上岗的。要拿到上岗证还要经过考试,其中一项考试就是完全不依靠外力,单凭人工操作机械手刹让车厢从山顶平安下降到山脚。看来这行饭还不是那么的容易。上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巨大的木制的水箱,木板上面已经都是青苔的绿色,箍着木板的铁皮也早已是锈迹斑斑。向导说水箱已经有98年的历史了。到现在还在使用。蒸汽机车爬山的时候都要在这里加水,否则车上的水就不够机车爬到山顶。车到半山的时候有一座很老的歪斜着的小房子。向导告诉我们那座房子其实是绝对的水平的,斜着的其实是我们。这一段车的爬坡角度很陡,以致于站起来要走动一下都非常困难。
车走走停停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终于到山顶了。山顶有一个气象观测站,当然也少不了高耸的发射塔。一出火车,就体会到了山风的威力。阵风起来的时候,人几乎很难直立着站稳。在如此的风速下面,即使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也还是能够感觉到从手脚传来的冰凉。难怪有人说华盛顿山顶可以算是一个风极。全世界有记录的最高风速就是在1934年4月10日在这里的山顶测到的,时速372公里!这样的风里面,不论是人还是猪,都可以直接飞上天了!站在气象站露天的台子上面,找个稍微背风一点的地方,即使这样,在风来的时候也要拉开马步,向着风来的方向倾斜身子,这样才能够站得稳当点。
脚下有一辆小火车爬上来了。边上平行的是上山的公路。出发之前做功课的时候我就知道有这条路可以上山,从介绍上面看似乎不大容易开,由于不清楚路况,最后是决定坐火车上来。现在看来,这样的路开上来应该也是没啥问题的。下次要再来就直接开上来,那样想在顶上待多久就待多久,不像现在,一个小时就要坐车下去。
抓紧时间在山顶跑了一圈。果然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高峰,四周再没有能够与之比肩的高山了。放眼望去,群山绵延。或许是空气中夹杂了太多的雾霭,我并没有望到传说中的大西洋。寒风中双腿哆嗦着爬上山岩,俯瞰远山,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是说不上,但是略带嚣张的澎湃之情还是有点的。山顶一侧有无数的乱石。很多大石头上叠着堆上了很多石头,让人想起了西藏的玛尼堆。看来不论是在哪里,人们都会有把石头堆起来的冲动吧。
体温在风中迅速流失,还是赶紧回到室内暖和暖和。山顶的气象站里面就是一个缩微的世界。从外面的寒风怒号到里面的温暖平和,一面玻璃隔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气象站里面有售卖热饮的餐厅,有一个小的博物馆,甚至还有一间小小的邮局。几个人排队在把明信片寄出去,目的当然是写有华盛顿山的邮戳吧。一小时的时间很快,身上差不多暖和过来也基本上就到了下山的时间了。
时间已到下午,不用赶时间了。离踏上归途还有几个小时,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山间享受一番心旷神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