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师沟通一直是家长特别想做,又一直纠结的事情,到底如何和老师沟通,这个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和老师沟通幼儿园的时候一直不错,可以说和所有老师都沟通的非常到位,而且真的和他们成了朋友,对儿子的成长的确起到了莫大的帮助,包括现在我儿子很多受益的习惯都是那个时候和老师沟通以后,我们开始习得,现在受益终身。
上小学后,我和老师的沟通可以说有点戛然截至的感觉,一方面和老师见面的次数几乎为零,因为早上送孩子只到校门口,晚上因为时间的问题我不到学校接孩子,所有几乎没有途径和老师见面,平时都是只接收老师的飞信,很少和老师通过飞信沟通,另外就是也实在不知道该说啥,觉得自己主动给老师发飞信了解孩子情况特别唐突,感觉只要老师不找我就是天下太平的好事。所以和老师的沟通至少在一年级几乎没啥,就是老师有问题了给我打电话沟通一下,真的没有和老师面谈过,这样我感到非常别扭总觉得在孩子的学生生涯少了些什么,所以我也在想办法去改善。
二年级,开学家长会,一个机会,和老师沟通了几句,算是面对面的建立了沟通吧。面谈沟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老师和我的谈话也是轻松愉快的,至少可能真的是我儿子没有啥原则性的问题,老师也就没啥可说的,毕竟是沟通了,我还是挺开心的。
我觉得完全可以再进一步,那天儿子把外语老师的电话给我,说可以和他联系,要些资料,我想正好机会来了,于是发短信和老师联系上,通过QQ和微信开始和老师沟通,这一沟通,我又找回了久违的和老师沟通的感觉,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和外语老师沟通了,这感觉非常的棒!
我们沟通了一些学习方面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还有对教育现状方面的一些沟通,我感到我真的是受益良多,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
针对我和老师沟通的方法我也想写写心得
因为老公是老师,所以我会通过他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去了解一个老师喜欢和什么样的家长沟通。
一、老师最不喜欢家长说的话是——孩子我交给您了,你就该说说,该骂骂,我们都交给您了……
这句话是家长最管用的话,但是老师确不一定会接受,第一,孩子不是老师的,是家长的,您可以随便说骂,老师没有这个权利,第二,全班数十个孩子都交给老师老师管的过来吗?第三,家长这句话看似客套,但是其实也有点推卸家长责任的感觉。
二、老师最不喜欢的家长是——只是自己在哪儿说说说,而不让老师插嘴的家长,或者让老师感觉家长似乎全身心付出了,有点抱怨的感觉,老师是为了解决问题,老师知道每个父母都在付出,全天下的父母都在为孩子努力的。
就是给老师打电话,家长就很激动或者很想和老师沟通,然后就开始悉数孩子的不是或者说自己为了孩子干了什么什么什么,然后就一个劲儿的说,老师成了听众,这样的家长其实老师也不喜欢,因为既然是沟通,肯定不是听您说全部,肯定是针对问题说问题。
三、老师最不喜欢的是责任全部都是老师和学校的——一说就是老师没交到位,学校没做到位
其实绝大部分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至少我接触的老师都是十分认真负责的,但是家长有自己的喜好,有的会从感觉上对老师有成见,他们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老师,然后就会人为地认定一些问题的出现和处理都是老师没有做到位,比如他们从感官上对老师有些看法,就会心理会对老师有个基本的判断,然后会感知一些不同,比如一开始入学的时候,家长都希望是一位老教师,严厉一些的老师当班主任,主课任课老师,感觉这样会对孩子好,但是一段时间,会听到家长抱怨,老师过于严厉,有更年期倾向等这样的评语,这就是主管认定,而非客观判断,而且如果一旦老师严厉了涉及到自己孩子问题的时候,家长一般会规避自己的责任,先挑老师的不是,所以会有些抱怨。老师其实挺冤枉的。
四、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总是打听各方消息然后质问老师的家长
现在网络极其发达,教育教学工作极为透明,家长们群中各种消息很多,家长们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如果看到某个名册或者名单没有自己的孩子,家长就很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急于找老师,这个都是不太可取一些做法。即便通过这个途径了解一些信息,想和老师沟通,也要策略一些,不能上来就质疑。
五、老师不喜欢急于求成的家长——就是过分强调分数和名词
分数是和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但是同样是60分他的含义不同,有的可能60分意味着刚刚及格,有的60分有可能是很高的分数,因为题目的难度不同,但是有的家长看到分数就着急,觉得怎么样,不冷静,不分析,着急找老师,还有的家长特别希望老师开小灶,多关注,这样的家长心情是理解,正确的做法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中午去问问题,因为只要老师在学校他就有义务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老师不会拒绝孩子的提问,这个学校是有规定的。所以,好的学生,基本上每天追着老师问,不懂就问,抓紧在学校的时间。老师特别希望孩子得了多少分,家长都可以接纳,然后分析,让孩子自己说说成绩的排名或者整体的状况,而非分数说话,分数不好就非打即骂,孩子没有积极性,其实不尽然分数就代表一切。
接下来谈,我和老师的沟通体会
我和老师沟通的基点是,我先和孩子沟通为前提,就是我先和孩子有了很好的沟通,了解了好多信息,然后在和老师沟通,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和老师就某个问题进行沟通,比如老师今天讲了一个什么孩子很感兴趣,我就可以以这个为契机和老师聊,比如我这次和外语老师沟通,我知道外语老师在给孩子放大量的外语动画,孩子非常感兴趣,然后我就用这个跟老师作为沟通的契机聊,引出我想问的问题,比如原版动画怎么看,看什么样的对孩子有帮助,什么样原版的动画适合孩子,哪些影片希望老师可以推荐,还有孩子看了您的给他们上课放的影片很感兴趣等这样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英语等话题,一下子就和老师有了很多话题谈话,打开了我们沟通的大门,老师就会给我很多建议,因为契机是我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做了什么,孩子对老师的感觉是什么,这样我在和老师聊的时候就会知道,老师的特点,我该如何切入。而老师也会感觉,他的工作得到了孩子的认可,家长的认可,他觉得特别好,我讲课有反馈了,所以就愿意沟通了。
外语老师孩子们的最爱,所以肯定要对她说我们虽然没见过面,但是大名久仰,孩子回来就会说您讲的课非常精彩,喜欢,这样老师会觉得孩子还是挺认可他的,对孩子也会觉得还不错,再有就是他明显感觉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融洽的,这样给老师的感觉是他可以和父母沟通孩子的问题,父母是可以配合老师去协调解决的。
我和其他老师沟通的过程也是这样,首先老师希望了解的是我的讲课孩子们回家的反馈是什么,他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反馈多少学校的信息,可以看出家长是否关心孩子,这样判断和家长沟通孩子问题他是否可以协助老师解决,一来二去建立起了沟通的模式,也就说的越来越多,老师也就变得越来越容易接近,于此同时也会慢慢的品味出很多育儿方面的方法了。
其实作为老师和学校只承担了20%的教育教学任务,而非100%,跟多的东西需要家长,而且大量的东西需要家长,尤其是一二年级,老师需要家长做大量的行为规范的辅助培养工作,最近遇到了一个朋友孩子刚一年级,老师会写一些比较上纲上线的问题反映给家长,比如上课问题,考试的问题,写作业的问题,都几乎很严重,朋友特别担心老师针对孩子,对孩子不好,想咨询一下该如何处理,我老公站在老师的角度解读了一下这些问题的处理的方式,第一不要和老师较劲,不要认为老师针对孩子,第二,要明白一二年级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老师的要求虽然看上去有些过,但是是让孩子从严各中规范孩子,比如老师会要求书包如何摆放,考试如何做,写作业必须用尺子,必须写字怎么样,这些就是在规范孩子,一个基本的行为,书包的统一摆放,文具的摆放,书本的摆放这些一来是上课老师一目了然,二来也是让孩子自己有一个清晰地思路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而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包括考试,很多孩子坐不住,他很容易就会在考试中无意识的东瞧西望,坐不住,老师会口上作弊头衔,但是实际上是这个不要上升到我们理解的道德层面,从行为规范的角度教育孩子即可。所以要和老师沟通,要从问题中,先找自己孩子的问题,和老师一起训练孩子行为规范的习惯。
以上是一些心得,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以后还要多加强和老师的沟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