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武侠倪匡狄姜影评剧评 |
分类: 不正确的看电影方式 |
这一时期,张彻“御用”的两位刚刚红起来的武打小生:姜大卫和狄龙,真是太适合《铁蝙蝠》里小蝠子和鲍廷天这两个角色了!
不对——其实应该说,倪匡就是照着他们的外形气质写出了小蝠子和鲍廷天。
http://s8/bmiddle/001ySEKbgy6LHUa8psbd7&690
http://ww3/mw690/5553ca1fgw1ee30erht81j20dw0dzaca.jpg
http://ww3/mw690/5553ca1fgw1ee30gkasa4j20ff0f9wk6.jpg
有当年的采访写到:
张导演在开戏之前,会找狄姜、倪匡等主创人员一起吃饭聊天,这种聚会,大概相当于前期策划会吧。
当年邵氏有点类似大导演负责制,像张彻这样有名气和地位的导演,就相当一个项目组负责人,拥有相当大的话事权。
张导演和倪编剧还会了解两个主演当下的状态,来决定写个什么样的故事——捶地,这不是赤果果的真人同人是什么?!
http://s5/mw690/001ySEKbgy6LHVtrNbe94&690
“狄姜双生”年纪相仿,志趣相投,外形气质又恰好互补。
姜大卫瘦削灵动,狄龙高大英武,在电影里,狄龙若是正派大侠姜大卫就是邪派高手,狄龙负责“猛”而姜大卫负责“萌”……这样外形气质迥异又互补的“双生”,当他们站在一起,往往连女主角都黯然失色——当然,张彻电影一贯“重男轻女”。
http://s8/mw690/001ySEKbgy6LHVyEgWH77&690
好了,既然《铁蝙蝠》本来就是度身定做,为什么还要大改?
这就要说说导演张彻了。
这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手擎起“阳刚武侠”大旗的著名导演,一生最爱少年热血,最爱一见如故、肝胆相照、生死相许的豪情,他开创的暴力美学和双雄模式,经由吴宇森等导演“发扬光大”后,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影响华人影视圈。
在张彻的电影里,唯有男人最理解男人,识英雄重英雄的男性情义永远更高于其他情感。
香港导演关锦鹏曾经制作过一个纪录片《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里面采访了张彻本人。
http://s13/mw690/001ySEKbgy6QBpZR8yEcc&690
我们看看上图张彻是怎么描述自己的观点的,再看看与《双侠》同年的另外四部张彻作品:
《拳击》是千里寻亲记,两兄弟失散多年后重逢,并肩对抗黑社会。
《新独臂刀》是阳光侠士与落难英雄惺惺相惜,为给知交报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大决斗》是杀手与杀手从敌人变战友,最终死在一起。
《无名英雄》是小人物干大事情,小混混们从军阀手中盗走大批军火送给了革命军,结局是手握着手含笑赴死。
(其实1971年还有一部倪匡编剧的张彻电影《鹰王》,但不是“双生”戏,这里就不列入做类比了)
http://s1/mw690/001ySEKbgy6QBptbkek60&690
无论时装、古装还是民国戏,无论是戏里戏外,“狄姜双生”都把张彻心目中的“男性最高理想”演绎到了极致,连当时的媒体宣传语都说:“一夜之间,双星交辉”!
可以想象,这个时期,张大导演是绝对舍不得让爱将姜大卫狄龙一改戏路,破坏他们之间那种“和谐关系”的!
http://s3/mw690/001ySEKbgy6QBppC7QK62&690
所以,倪匡巨巨,主要是你的手速太快、脑洞太大、太超前了!
实际上,仅仅过了两年之后,张彻的“萌点”就转到这个频道上来了:
1973年的《刺马》,他终于让狄姜上演了一出“相爱相杀”的好戏,也就此成为一代武侠经典!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http://s3/mw690/001ySEKbgy6LIi37RWa22&690
现在,我们来看看电影《双侠》对《铁蝙蝠》做了哪些改编吧——
首先一点,张彻把这部电影拍成了“纯爷们”电影。
《双侠》从头到尾,清一色男演员无一女性,连炮灰龙套都没有女的……好歹《铁蝙蝠》里,“敢死队”还是有几个女侠。其次,书中那些德高望重的中老年带头大哥之类人物也没有了,“敢死队”以鲍大哥为首,都是肉体闪闪发光的热血青年……呃,当然,姜大卫是不脱滴。
http://ww1/mw690/5553ca1fgw1ee30fk13f6j20dw0dx76q.jpg
这些改动倒无伤大局,在宣发过程中,也算是配合张彻自己个人风格的一种噱头。
真正的变化还是在双男主身上。
一见如故:无需救命之恩
倪匡在《铁蝙蝠》给鲍廷天和小蝠子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做了很多铺垫,救命之恩啦,负伤逃亡路上相互扶持啦,等等,但张彻大手一挥,全划掉了……狄姜只要见了面就能自动开启【一见如故】模式,还需要神马救命之恩?
于是,电影里的小蝠子也是初涉江湖的少年,奉师命去监管作恶多端的师兄,发现严律人与金兵派来的高手私下勾连,正巧,这时鲍廷天带群雄来请严律人出山。
小蝠子误以为来者也是武林败类同党,两人不打不相识。
四目相对,只过了一招。
http://s8/mw690/001ySEKbgy6LIuPoZYbb7&690
试试放一个动图:此处对小蝠子的轻功和鲍大哥的天生神力都表现得极好。
足尖在巨斧上一点,几乎有“飞燕”的效果了~
http://ww1/mw690/5553ca1fgw1ee300njzklj20k00akaap.jpg
接着,偷听了鲍廷天和严律人的对话。
不到三分钟,小蝠子就下了决心。
http://s11/mw690/001ySEKbgy6LI7qlLUC0a&690
关键时刻,他突然出手。
助鲍廷天一臂之力,杀掉了严律人及其勾结的武林败类。
http://s8/mw690/001ySEKbgy6LIty9lpZ57&690
话说,看上面的图大家认出师兄是谁了吗?老牌喜剧明星冯淬帆啊。
认出和师兄勾搭的金人使者是谁了吗?83射雕的老毒物欧阳锋杨泽霖啊。
怀旧暴露年龄……
http://s2/mw690/001ySEKbgy6QBpRBEwVe1&690
当鲍廷天担忧“严律人一死,再无人能越过悬崖去救康王”的时候……
小蝠子好整以暇地坐下来,笑了:
“这个世上,还有人轻功比他高。”
鲍廷天喜出望外:
“谁?”
“我。”
http://s12/mw690/001ySEKbgy6QBpeYHB9cb&690
仿佛孩子般的亮晶晶的眼睛,一点不在意似的,就把自己的命运和鲍廷天的连在了一起。
奇妙的是,居然毫无违和感。
大概是生活里的友谊与感情真的会延伸到电影中。
两人的姿态动作眼神就是能让人相信,他们这一眼万年的默契。
靖蓉人设:君为家山我为君
在改编时,张彻还有意将小蝠子和鲍廷天两个角色的好感度都拔高了。
身世方面都跟书里差不多,铁蝙蝠一出场只是个看起来聪明而正直的少年,并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为国为民的英雄。
书中的小蝠子虽然也机灵,能随机应变,但缺乏江湖经验等弱点也很明显,他用苦肉计也只是面临绝境时的急中生智,无可奈何才出此下策。
而电影里的小蝠子,有勇有谋,胆大心细,几乎就是一名智将,以苦肉计混入金营,这个无间道的办法,一开始他就提出来了。主动和被动,效果大不相同。
http://s7/mw690/001ySEKbgy6LI9Z1oWia6&690
书中的鲍廷天是个暴烈的少年,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性如烈火,急躁莽撞,认定的事就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而电影里的鲍大哥,依然热情耿直,但却是武林青年一辈的领头人,正气凛然有大将之风,不会冒冒失失轻举妄动,总是能把小蝠子的建议听进心里,也会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张彻不但给了他单人武力值最高的设定,情商也大大提高了。
http://s4/mw690/001ySEKbgy6LIaGrauf83&690
结果,张彻这一改之后:
鲍廷天,忠勇耿直万人敌;小蝠子,轻功绝顶双Q高。
最最重要的是,他们始终相信彼此。
再一想剧情,小蝠子第一次见到鲍廷天,就(为他)杀掉了自己(勾结金人的)师兄,然后一路相随,甘冒奇险殚精竭虑……虽然我知道,张导演这么拍是想表现男儿“重一诺轻生死”的侠气。
但就影片中展现的小蝠子身世和个性,总觉得,他其实不过是追随着鲍大哥,为了帮助鲍廷天实现保家卫国理想和信念,“世间一死宁无惧,君为家山我为君”(其实书里也有一点儿这个意思,但没有微调后的电影明显)。
咦,这不就是《射雕英雄传》靖蓉人设的既视感么?
何况,在餐风露宿前往悬崖密道的路上,张彻还给了小蝠子和鲍大哥一段那么竹马竹马两小无猜的镜头:
http://s15/mw690/001ySEKbgy6LIv8LUR05e&690(动图gif)
这个“摘根小草逗你起床”的细节,小说(剧本)里根本没有,到底是谁想出来的……西斯空寂。
http://s4/mw690/001ySEKbgy6LIaXBJth93&690
求仁得仁:世间一死宁无惧
由于张彻改动了苦肉计,后面的情节发展就完全脱离了《铁蝙蝠》的剧本。
小蝠子提出无间道计划,鲍廷天和众侠经过考虑后,决定依计行事。
鲍廷天假装被小蝠子抓住,送去金营领赏。为了增加真实感,众侠中要有人追到金营去救鲍廷天,此人被擒,小蝠子当着金太子的面将这名宁死不屈的侠士杀了,作为投名状,取得金太子信任。
而鲍廷天作为“义军”首领,要求死前见一见康王。
http://s11/mw690/001ySEKbgy6QBpmJdpw7a&690
两边里应外合。
鲍廷天护住康王,以长柄双面斧开路;小蝠子挟持金太子断后,剩余的侠士则趁机杀进来接应。
http://s7/mw690/001ySEKbgy6LIeZy6Ro86&690
世事难尽如人意,金太子一方当然不会全无准备,小蝠子尽管最后还是制住了他,但自己也受了重伤,血流不止。
金太子企图劝降:“你还有多少血可以流?就算逃了出去,你也是必死。不如现在放了我,立刻包扎,还有一线生机。”
“在我死之前,至少还有时间杀你。”
小蝠子冷冷一笑,然后再没有吭声,一路淌血,跟着鲍大哥的脚步。
http://s12/mw690/001ySEKbgy6LIeJYhyb3b&690
“鲍大哥,你带着康王走吧……我来断后……”
“小蝠子,这样你必死无疑啊!”
“人总是要死的。”
脸色苍白的少年看着他的鲍大哥,好像有点委屈地撇了一下嘴。
http://s1/mw690/001ySEKbgy6LIeZcBFud0&690
电影至此,出现了与小说完全相反的局面:
前来营救康王的侠士已全部壮烈,只剩鲍廷天和小蝠子。
人生最痛苦的选择,这次摆在了鲍廷天面前:
是抛出一腔热血,回头与小蝠子并肩战死?
还是咬牙偷生,在小蝠子用生命换来的机会下,救走康王。
很自然的,根据电影中鲍廷天的人设,他已不是个莽撞少年,不能任性地陪着小蝠子死在这里,他一定会完成自己的任务,带着康王到达安全的地方。
否则,此前那些追随他的江湖好汉们的一切牺牲都没有了意义。
http://s10/mw690/001ySEKbgy6LIeZN62da9&690
“快走,不要让我白死!快走!!”
“小蝠子——”
在烟波浩淼之间,鲍大哥眼含泪光护送康王远去,一声声“小蝠子”,两人就此天水相隔。
http://s5/mw690/001ySEKbgy6QBpjUbXK34&690
小蝠子的武器是链锁双飞爪。
插一句,现在的武侠影视一拿武器不是刀就是剑,但在邵氏电影里常能看到各种奇门兵器,小蝠子的飞爪和鲍大哥的双面斧都十分带感,而且切合人物性格。
他守在渡口,以一己之力拖住追兵,血尽而亡,尸身不倒。
侥幸逃生的金太子远远望着,长叹一声:
“如果宋人多有这等勇士,我大金又怎能取宋朝天下?”
相比起倪匡直刺人性的灰色绝望,相信少年热血能打天下的张导演,还是慈悲而天真的。
无论如何,小蝠子终究死得明白了。
小说和电影孰好孰坏,见仁见智,每个人心里自有评断。
有一位ID为“柳杨柳杨”的影迷曾经这样猜想张彻改编的初衷:
“他宁愿不要太震撼,也不要他喜欢的一对少年英雄这么心怀隔膜地死去”。
心有戚戚焉。
【附】开扒倪匡武侠小说和电影(4):何为英雄?_阿呆民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3ca1f0102v1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