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玉门关外西域地    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2006-10-23 23:33:42)
标签:

新疆

历史地理

人文

图片

分类: 西域色彩-人文民俗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驾车走出西域地,沿着地脉相连的西北大地向东,一路上秋日景色满溢眼界,躁动的西北地和西北地的河奔流诉说着一个个对我来说新鲜却又陌生的故事。宛如一尾游鱼,我从新疆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步一步走向东方。图为连接江苏连云港和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亚欧大陆桥312国道吐鲁番段。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进入吐鲁番盆地,天上刮起了7、8级的沙尘暴,漫天黄沙,视线一点也看不清。图为吐鲁番盆地天山脚下的一片沙裹绿洲。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吐鲁番”,突厥语的意思是“富饶的土地”、“绿洲”,而“富饶”的原因是这里水源丰富和稼樯殷盛,更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这里地上地下的艺术宝藏和人文的深厚。图为吐鲁番市二堡镇台藏村的几位白肤色的女人,她们似乎多了一点异域人种的特色。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吐鲁番的神奇在于她的宗教艺术风格的壁画、佛像和经卷。印度、波斯甚至希腊风格的佛教壁画中,佛教富含键陀罗(希腊)、佩剑骑士(斯基泰,即吐火罗)、回鹘和密宗(西藏)等风格、摩尼教、佛教、拜火教、伊斯兰教的影响又是这一地区的艺术显现更加丰富的原由。图为吐鲁番市三堡镇火焰山下的一座小佛寺。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就自然风光来说,吐峪沟大峡谷是因了山势的险峻、夏天的燥热;就历史文化来说是因了峡谷南北两口存在了五、六个世纪的维吾尔人的风俗、黄土夯筑的民居以及新疆惟一一处佛教千佛洞与伊斯兰教麻扎圣地相隔不到1公里的奇特共存。图为火焰山大峡谷中的吐峪沟千佛洞。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火焰山很奇特,传说中的火焰山更应该是这样的颜色。从天山发源的河水渗入坎儿井后,再从山中渗出流到火焰山南,形成地上明渠,滋润着山南的小片绿洲,每个绿洲都是葱郁的林田和搭在架上正在成长的葡萄。

  岑参在经过火焰山到庭州时曾赋诗一首:“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室”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鄯善县位于天山东段博格达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东部,无论是历史沉重的鲁克沁地区还是沙化严重的达浪坎地区,无论是风吹沙袭的南湖戈壁滩还是井架林立的吐哈油田生产基地,无论是沙山耸立的库木塔格还是溪水潺潺的火焰山大峡谷,无不显示出鄯善的古老和沉寂。图为鄯善县南的南湖戈壁滩,这里地貌奇特,有风蚀沙地和石山地貌。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过了百里风区,就到了哈密绿洲。百年沧桑、掩映在榆树下的哈密王陵是哈密历代回王及王室成员的墓葬,坐落在市郊回城乡。园中古榆苍劲,陵墓壮观高峻,庄严肃穆,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并融合了满、汉、蒙、伊斯兰建筑特色。  风沙星空摄于1999年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走在通往甘肃河西走廊的路上,这样的景观随处可见:黄沙吹袭聚拢在雅丹状的山脚下。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过了哈密的星星峡,就进入了甘肃安西地界。星星峡坐落于新疆哈密市以东190公里的312国道上的戈壁荒山中,往东往西,它不过是一个古老的驿站--有着烽火台的驿站。既有了烽火台,也便是历来兵家的必争之地。图为星星峡的古烽火台。  

  我从楼兰、罗布荒漠的长城上的土墩废垒、残墙断隘以及往东的堠、亭、障、塞,思索着中原于西域历代关于种族、交融、宗教的变迁。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丝绸之路的出现,源于一次只有简单目的的事件,但由于这事件,却敲开了西域这块对世人来说沉寂的土地--汉武帝出于联合并赢得先前定居于河西走廊后被匈奴击打而逃迁到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的月氏的合作,以达到共同对抗骚扰汉朝的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未能完成武帝所遣使命,历尽艰险,被匈奴囚禁于西域10多年之久后两次寻隙逃脱并返回长安,呈报了使武帝极感兴趣的他在西域绿洲、沙漠、原住居民的所见所闻,并述说了西域更远的印度、波斯乃至一直延伸于里海的广阔地域的奇闻。随后,汉朝开始经营西域,而处于与西域最接近的沙州(敦煌)便建起了这样的孑然遗存的历史见证--烽燧。图为由瓜州到敦煌并存的古老烽燧与现代化的通信设施。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莫高窟,一座世界级的文化圣地,默默无语地在西北风的陪伴下沉睡在祁连山西侧的三危山下。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莫高窟里,无数尊大小不一的佛像的脸上露出迷人的微笑,洞窟外,这棵粗大的白杨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从斯坦因骗得王道士守护的莫高窟藏经洞的宝贵文物后,莫高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界,这些残存的精美壁画引起人们对历史的顶礼膜拜。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从敦煌向西,越过汉长城的最西末端,经西域、中亚,可以和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和北非联结起来的丝绸之路上,各民族频繁出入,轮番演出了一幕幕鲜活的剧目,成为中西文化交融荟翠之地,剽悍的胡骑,抗戈的汉卒,扬鞭的牧民,垦荒的农民,虔诚的僧侣,远行的商贾,往来的使者,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洒下了血汗。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玉门关与阳关是唐时同时设置的西域两关之一,当年是繁华的玉门都尉治所,东汉后,丝路中断,玉关封闭.海上丝路的兴盛使陆上丝路呈现出衰退的迹象。隋唐之际,晋昌(今甘肃瓜州县)到伊吾(今新疆哈密市)的丝路大道畅通,玉门关迁至晋昌附近,从此,旧玉门关关口堙没,长城坍塌,路无人迹,终沦废墟,直至成了“春风不度”的荒漠寂野。图为敦煌以西120余公里的旧玉门关遗址。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玄奘西出长安抵达敦煌后,选择了由北路到伊吾(今哈密)。当年,他就是从(玉门关)的这一关口走向对面的苇丛,并藏匿至天色暗淡后走向了他心中的圣地。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穿过这片沼泽,玄奘横穿“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恁焉”的800里的“沙河”(即今哈密到鄯善的哈顺戈壁),抵达了伊州(哈密)。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登上玉门关举目四望,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悠悠千载的古丝路在时光中蜿蜒着,“雄关漫道真如铁”。古往今来,多少心怀善良与仁慈的人侧身穿过了玉门关,走向了关外的戈壁风沙中,去探寻人生的真谛。当我在夜色中离开玉门关时,一弯中秋圆月正挂在蓝湾般的天际。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人类文明像大河大江一样敞开胸襟接纳了百川万溪。黄河正是从昆仑天上源出、潜入罗布,再从积石山的高山峡谷奔腾而下,一路从容地进入了兰州,在宁夏沙坡头拐了个大弯并以一份柔情滋润了两岸的沃野,在晋陕大峡谷做了一个夸张的惊险动作猛跌入几十米深的河槽后,一路沉稳地“奔流到海不复还”了。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我疑黄河翰海地脉通,何以戈壁千里非青葱”,这是古代一位地理学家对黄河翰海地脉相连的定义。几千年来,黄河源自昆仑、流入罗布、潜入地下,在甘、青交界的积石山重新涌出的“河出西域”的黄河“重源说”一直蛊惑着人们的思维和想象。也正是,不见头不见尾的塔里木河后来去了哪里?有人说,塔里木河与黄河在地脉相连处的罗布荒漠幽幽相会了几千年了。

  黄河翰海真的是地脉相通吗?无论有稽与无稽,其所反映的中国山河一脉相连的观念是可敬的。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从敦煌,我再返回到西域地,在东天山的雪山沟壑间倾听着西域孤独的游牧人富有哲学和史诗般的对音乐、诗歌、色彩和民族历史的高贵的赞美歌声......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在人种学方面……人的进化迟速绝不应当以他们的语言演变为标准,而要看他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什么部落的人种,“如果能够住在和定居在与文化直接邻近的地方,这些部落就变文明;如果住在草原深处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就还是半开化人;如果住在草原和森林边缘,尤其住在森林里边,他们也可能还是真正的野蛮人”(法国,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图为刚刚雪霁的巴里坤草原松树塘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绵延5000余公里的天山从这儿向西延伸,雄伟奇特的景致一丝不减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天山之石绿如玉,雪与石光皆染绿。”蓝的天和白的云露着温柔的笑,山巅的岩石被绿衣披盖着,排列整齐的青松似条绿腰带缠裹着,石坠冰开的溪水挂着喧闹的飞瀑,牧人的羊群缀满了青绿的山坡……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新疆地当丝绸之路要冲,丝路的黄金时代是西域各民族之间相互包容、接纳的一个显证,丝绸之路的衰败据说是与绿洲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水源日益干涸和伊斯兰教使当地人改变宗教信仰有关(英:彼得.霍普科克语),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使朝廷关闭了陆上通向西方的大门,陆上丝绸之路最终废弃了。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帝王,对张骞关于西域信息“咀嚼”后,发动了一次以寻找汗血马为由并使中国人接触西方文明、把中国文明传布西方、东西方物资、艺术和思想交流、为佛教传入中国奠定基础的几次“战争”,而这些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一条长约8000公里的伟大而永载史册的丝绸之路的兴起。

  “正是由于张骞这位最伟大的中亚地理探索者,凭籍他的智慧、勇气和才能,才发生了一系列的伟大事件(斯文.赫定:《丝绸之路》)”。

  远古的驼铃,沙漠的宁静,西域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各民族生活图景一一沉入西天的地平线,而新的、灿烂辉煌的华夏景象每天都伴着初升的太阳,一幕幕展现在东方的天际。  (20061023  乌鲁木齐)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世人皆知,楼兰古国灭亡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楼兰是什么样子?今人也只能从屹立在罗布荒漠沙丘中的楼兰泥土城堡的图片展开遐思了。


  我至今没去过楼兰,恐怕凭籍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探寻这个世人向往的古老城邦了。但我始终在关注着这个曾经辉煌一度的古国的一切,只要目及耳及“楼兰”二字,我便将百分的注意力从任何分散的思维中聚敛于此。

  楼兰古城的遗址至今仍矗立于新疆罗布泊以西、孔雀河以南7公里处的雅丹地貌区中,在我的脑海中“楼兰”这个地理坐标始终占据着。

  古代的西域,分散着36个绿洲城邦国家,均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四周,有的甚至在沙漠的腹地里。楼兰是西域36国中地理位置极为显赫和重要的城邦,汉代以前,依山傍水的楼兰是西域农耕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几乎是边缘西陲的代名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诗句,体现着唐人对这个沙漠绿洲的归属欲望。

  然而,鼎盛一时的楼兰却在公元3世纪奇迹般地、迅速地湮没在了沙海中,退出了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仍解不开这个谜。

  在沙漠里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楼兰是斯文.赫定首次在横穿罗布荒漠时发现的。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将楼兰与另一处沙埋古城--尼雅--相提并论为“世界上的珍品”。

  在楼兰发现的震惊世界的文物中,除了晋代手抄本的《战国策》外,还有一样珍贵的“法律”文书--用佉卢文书写的关于砍伐树木的处罚条令。

  这个条令是:无论是谁,凡连根砍掉一棵树者,罚马一匹;凡砍掉树枝者,罚母牛一头。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一条令,无疑是当时制定的“森林保护法”。

  古人已有环保的概念,今人为何熟视无睹?

  “楼兰道的放弃,一定与足够的供水消失这个自然大变迁有关”,“不管引起变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变迁并不是突然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居址的。”(斯坦因:《路经楼兰》)

  楼兰的废弃,不像尼雅那样是一场突降的战争--战争使得尼雅城邦里的居民连家门都没来得及关、灶台上的锅里还蒸煮着饭食--楼兰的废弃是水变少了,树没了。

  末期的楼兰,居民对树木的滥砍滥伐已经到了要“罚马罚牛”的“法律”控制地步,但法律控制的结果仍使这个国家遭受了沙暴的恣意侵害、水土的严重流失、居民的背井离乡、邦国的弃置沙埋的可悲境地。当古楼兰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人为的、对家园的破坏以及林木对他们生活的巨大作用时,已为时已晚,噩梦终于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国破人亡了!

  “罚马罚牛”没能救得了这个文明国度。

  树,是我们生活、学习的伙伴。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描写的保尔康斯基与老橡树的对话,道出了树对人的生存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那次我和周涛先生聊到十三陵周围肃立的虎踞龙盘的苍松翠柏时,周先生问我:“你对这树就没有一种敬畏和感激?”继而,他说:“帝王都死了,树还活着,还在居高临下地、默默无语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从此以后,我开始“敬畏”大树。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从大兴安岭到天山昆仑,从长白山脉到横断山脉,我历数着树们的根扎大地、伸向苍穹。

  在福州市区通衢大道的柏油、水泥路面中央,往往长着葱郁的百年榕树;

  在琼海市加积镇,将洪常青绑在那棵大树上烧死的大树仍然翠绿......

  在去往新疆昭苏的国道中央,也立着一棵百年古树,路让位于树,过往的哈萨克、蒙古人在树梢上系满了敬畏的红布条......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长着“千年不死”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断流的干旱村庄罗布庄,胡杨仍倔强地屹立在黄沙围裹的高沙冈上,在塔里木沙漠公路边,那棵500多岁的胡杨王还在吐露着新芽......它们都像一个个的巨人一样,庞大、健康地生活着,敞开胸襟,傲视流沙。

  在南疆和田巴格其庄园,那棵500多岁的核桃王,树干已成空树洞,10多岁的小巴郎从树根的底部向树干的顶部爬来钻去地玩耍,偌大的枝叶仍遮住了半亩庄园。

  它们要有多大的造化啊!它们要有多高的修行啊!

  当我看到天山阴坡上排列整齐、像士兵一样静立的青松,当我看到中蒙边境北塔山戈壁荒漠方圆几百公里只屹立着的“一棵树”,当我看到哈密南湖戈壁滩迎着风沙站立的“最后一棵白杨”时,我由衷地赞叹和敬畏着这些拥抱天空、亲吻大地的树的“王者风范”。

  当年的楼兰绿洲上不也有一种“王者风范”吗?当年的左宗棠“遍载杨柳三千里”不也有一种“天地灵气”吗?当年的解放军戍边部队在天山南北沙漠边缘遍植的白杨不也有一种“边塞精神”吗?

  楼兰淹没了,尼雅淹没了......

  忽然想起近年来常灌耳膜眼界的沙尘暴,忽然想起“三北防护林”,忽然想起恩格贝......

  我敬畏大树,是因为,树是我们人类的老师、朋友、亲人、父母。

  有人说,将那些滥砍滥伐林木的人统统迁徙去楼兰--不是去旅游,而是去种树!(2006-09-13 乌鲁木齐)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且末县托乎拉克地主庄园使用胡杨制造的木桶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尉犁县喀尔曲克乡路边的沙埋胡杨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哈巴河县城外倒映在水中的白桦林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乌鲁木齐河岸边的白杨树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准噶尔盆地边缘春季的白杨树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图:天山牧场的马与树           摄影:风沙星空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 <wbr>玉门关外西域地 <wbr> <wbr> <wbr> <wbr>楼兰的废弃与敬畏大树
 “楼兰”更名“鄯善”的由来

  鄯善县在吐鲁番盆地东部。该县西汉时属车师前王庭,三国时为车师国,晋代为高昌郡,北魏时期属蠕蠕,唐朝置柳中县(县治在今鄯善县鲁克沁镇),属西州交河郡,宋代入辽但仍属高昌郡,元朝为鲁克察克(又称鲁古尘)地,明代属柳城,乾隆24年设辟展办事大臣,乾隆36年设辟展巡检,属吐鲁番厅,1902年升为县,改名鄯善县,取古国名为县名。民国初属焉耆道,1957年归吐鲁番中心县,1958年直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1970年划归哈密地区管辖,1975年又化归吐鲁番地区管辖。


  鄯善为汉代西域36国之一,原国在今若羌县境内,王都扜泥城在若羌县卡克里克一带。

  现在鄯善县的维吾尔族称鄯善为“辟展(piqan)”,是“蒲昌”的音转,因唐代在此设过“蒲昌县”,元以后称“皮禅”或“辟展”。汉代的“蒲昌海”即今天的罗布泊地区。《西域同文志》解释说,“辟展”为维吾尔语“草积”的意思,似应为维吾尔语“马莲草”之意。

  很多人不明白楼兰与鄯善的关系,读史、旅行等往往把楼兰与鄯善混淆。

  自西汉张骞出师西域后,楼兰就成为汉与西域各国使团、商人往来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而楼兰国一直与汉朝廷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汉昭帝时,继任楼兰国王的是安归。安归是个贪婪之徒,经常勾结匈奴的童(加单人)仆都尉拦截丝路、劫杀汉使和西域各国往来的商人,谋财害命。

  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昭帝派傅介子出使西域大宛国(现费尔干纳)去求取骏马,并顺路经楼兰把拦截丝路之事处理一下。傅介子临出发前,汉大将军霍光则命他借路过楼兰之际,借机行事,惩罚一下楼兰。傅对霍说,“楼兰王多次劫杀汉使,不治罪无以显示我大汉国威,我愿借出使大宛的机会除掉他。”于是,傅介子率士卒带大量金币财物从长安出发到楼兰扜泥城后,扬言说是来赏赐的,但却空手去见安归,安归对傅很冷淡。

  第二天,傅介子佯装要离开楼兰向西而去,他对楼兰的驿长交代说:“请你转告国王,说汉朝使臣带来很多黄金锦缎要行赐西域诸国,因为你们的国王对我们很不礼貌,我只好把这些财宝带到其他国家去了。”

  说着,他拿出金币给驿长看,驿长赶紧去报告国王。安归一听,匆匆赶来向傅介子赔礼。傅把安归让进驿馆,又把带来的珍宝财物全摆了出来给他看,安归看得眼花缭乱,垂涎三尺地早把戒备之心抛到九霄之外。随后,傅介子又设酒款待。当楼兰王喝得醉醺醺时,傅对他耳语到:“国王殿下,我这次奉天子之命特来贵国,我有话对你单独说。”于是,安归摒退了左右。这时,突然从幕后帐内钻出两壮士,杀了楼兰王。

  外面安归的侍从闻讯冲进来,傅介子厉声喝道:“不许动,谁动灭谁九族!你们听着,我是奉天子之命来问罪的。安归罪有应得,你们该立王子为王,协力抚佑新王。今后再有叛逆者,以安归的头颅为鉴!”

  说罢,他提上安归的头颅去楼兰王宫并招楼兰群臣,对同汉朝和好者加官晋爵,论功行赏。

  消息传到长安,朝廷文武大臣都称傅介子立了大功。汉昭帝为此下昭表彰傅介子的功绩,封其威义阳侯。同时下昭立安归之弟尉屠耆为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此后,鄯善国一直和西汉保持着友好关系。“鄯善”这个地名代替“楼兰”一直沿用下来。(2002-08-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