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我记录影评/乐评随笔/感悟 |
分类: 疯耗子的各种评论 |
回京几天了,可是仍然感到疲倦与困乏,仿佛一直休息不够。有幸城市中在《色·戒》还上演的日子里抓紧看了,这一次与口传的期待没什么两样,很喜欢的一部文艺大片。
电影院里非常热,需要摇扇来降温,正好与银幕上那雨过时的清冷形成强烈对比,室外还是中规中矩的冬季。座位险些选在众位演员的脚下,还好剩下的几个座位作为观影还算是舒服。接着热呼呼的散场,晚场才开始。同样选景的上海车敦拍摄出来的《天堂口》和《色·戒》就是非常不同,在于导演的驾御能力和演员们超凡的演绎。
我在想不多的几页张爱玲原著竟然可以换种方式通过视觉丰沛成为两个多小时的长篇电影,仿佛一道熬好的浓汤被重新结构其中的煮调过程。汤唯被选中作女主自有道理在,虽然这样的年纪出道不算早,但终归是平步青云,一下就与大师级的人物合作,起点高,也不负众望。相貌没有出奇的艳丽或多么别致,可那种沉稳与内心的丰厚很久在青年演员中没有看见。太多绚丽的妆面与拿捏的口吻,雕琢的手势与做作的形态。角色必须塑造,这是没错,但由内而外的气质是装不来的。王佳芝或多少就是张爱玲本人的写照,凡是一切由个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其中感受多少来自直接经验,对于人生的体悟与感受一定有来自自身。所以,那个生在乱世歪打正着讨得不易的情感,真实而又被人们多少蔑视,全因为身份与职业。人生呀,想有单纯质朴不掺杂其他因素的感情很难,在如今几乎不可能。身份就像穿着,遮盖掩藏许多人本来的面目,分不清真正的幸福是人本体给予的,还是人身份所给予的。
镜头前,所有近、特下的眼神都是那样的精准,麻将桌上王佳芝第一次见到易先生的那种试探及几次女人们凑在一起搓麻时眼神的较量。尤其在脸部特写的时候,眼睛的表达非常关键,包括眼球的移动路线和眼帘锤下的时间,那点神情交流动戏都藏于其中。为什么觉得汤唯的戏稳关键和近、特镜头下的表现有关,有一点紧张符合人物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初见易先生-逐步接近-二人发生关系,色诱成功-自我挣扎-情陷-最后的放逐,仿佛麻将桌上重复发生的场景,却一点点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由于易先生角色的神秘感,不便有太多行为上的交代,就只能在二人短暂的交流表演上多做功课。因此,大量的细节拍摄都是围绕二人一起进行。我觉得,很多文艺片容易给人拖沓的感觉,就是因为注重很多细节,从而延缓整部戏的节奏,造成冗长繁杂的印象。而李安在处理《色·戒》时,细节交代多,却可以紧紧把握节奏,每场戏不慌充满张力,仍可以按部就班地就战乱背景进行,两个多小时的观影丝毫不觉绵长。
梁朝伟这次出演给我的感觉挺棒的,他像一叠陈年普洱茶,越久越可以沉淀浓郁的味道。十足男人,不失角色的谨小慎微、敏感、多疑和神经质,有点往阿尔帕西诺的趋势走,估计可以成为著名实力派“老戏骨”。
初看《色·戒》脑子里一下就是丰满的角色,观看时没有契机让你去考虑如果我来演会怎样处理,当然并不是说可以演的比谁好,但每个人,包括普通观众都有理解角色人物的个人己见和权利,演员无非多做的就是去更好地诠释角色。
这部戏,摄影我也喜欢,大制作却非常实在和朴素。虽然没有过大的场面要去展现画面的丰富多彩,但开篇有表现搓麻和面部连接晃动的长镜头是非常有难度。一个镜头语言表达的方式就交代了女人、人与人间仿佛打麻将,瞬间万息的变化是无法扑捉,又可以控制局面,又摆脱不了控制。可见李安对于细节的理解是超乎于细节之外,因此才能把握好每一部不同的电影。
特效,这里也有,看出来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战乱时女主在大山间,另一个是集体被处决时的背摄到俯拍。第二个特效,出现在枪决之后,没有鲜红的血液喷射镜头,没有刺耳的子弹穿越胸膛,却俯得一片漆黑与深邃,没有一丝生还的希望,李安用视觉在情节里解决人物的去处。
《色·戒》李安拍得很人性,易先生虽然是个坏人,但终有动情的一瞬间。王佳芝企望感情,却陷落进不该陷落的人怀中,乱世下的无奈与孤凉,寻得那点不全的温存是多么不易。所以,王佳芝并不是简单因为一颗“鸽子蛋”而撒手放走易先生。人心,还是有血肉。
现在这个娱乐大时代,还能看到这样沉稳,内蕴丰沛的文艺作品实在难得,倒不是倡导去创作多么晦涩的艺术作品,而是强调这种创作心态与对待事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