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要摒弃“漂亮话语+冤大头投入”模式
(2014-12-29 18:46:10)治污要摒弃“漂亮话语+冤大头投入”模式
严辉文
日前,江西省南昌市新一轮的玉带河整治工程已拉开序幕。玉带河治污耗时十余年,耗资十余亿,曾历经大小十余次的整治,一直未见起色。有关方面称,这次治理将是10多年来,玉带河整治工程投入最大的一次,目标是让玉带河水质回升至IV类。(见12月28日新华网)
十余年来,在治污方面政府投入越来越大,或许不难看出南昌市治理玉带河的决心。但是整治的效果如何呢?市民举目所见,还是那条让他们烦恼不断的河流,还是泛起一汩汩血红色污水的“龙须沟”,说是陷入了越治越污境地,似不为过。
然而每一次治污前,地方政府又是何等的豪情满怀!2002年8月,南昌市宣布投入巨资对包括玉带河“八湖两河”进行整治。据说让改造后的玉带河将现“清清河水、绿色项链、灯光长廊、游艇港湾、生态边岸、桥梁暗涵、滚水坝”七大看点。伴随着漂亮话语的还有冤大头式的巨额投入,如今,活水没来,美好愿景成为南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柄。
事实上,“漂亮话语+冤大头投入”模式之下的越治越污尴尬,远非现于南昌一地。这些年来,下大力气治理污染,还一个河清海晏的美丽新世界之类的豪言壮语,几乎是无地无之。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之类,不仅常见诸地方党报新闻,见诸地方领导的讲话稿,甚至于还堂而皇之地进入地方“两会”所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随之而来是地方政府不惜投入巨资去盛襄其事。可是,“漂亮话语+冤大头投入”过后,某水库、某河、某湖、某江、某水系甚至于某海越治越污的新闻,总是不绝于耳。海口夸下了,纳税人的宝贵财富也打了水漂,常常是连个责任人也找不到,找得到的只有令人心痛的“越治越污”新闻,如此治污乱象,恐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笔者以为,摒弃“漂亮话语+冤大头投入”模式,既需要治理的行动,又需要问责的配套。
从问责的角度看,首先要问一问治污设计是否科学。比如投入10亿元,再造清清河水之类,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谁是工程设计者,是否具备相关资质且经过业内专家的审定?是否干脆是领导说了关于治理环境的漂亮话语之后的拍脑袋数据?治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程,这些恐怕再也不能是一本糊涂账了。
其次要问一问相关部门的职责是否到位。治污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堵上的排污口堵住了没有。二是相关工程建设是否做到了保质保量。这尤其离不开一个细化的考核方案。不能等到越治越污之后,又互不认账、相互推卸责任或者互相遮掩,最后干脆是无人负责。
再次尤其要问一问相关官员是否认真履职。这不免又要说到治污先治官的老话了。但这与其说是老话,不如说是问责空白领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污染问题难免与经济增长方式甚至于官员的政绩模式之类搅和在一起。有时主政者也是难免左右手互搏的。一方面说到环境保护,必然要夸下治污之类的海口,另一方面在GDP主义的现实压力面前,又很有可能将治污、环保之类置之脑后。至于相关部门,治污不力背后,有没有居间发污染财之类的行为,或者治污失败背后,是否还伴生着腐败问题,也更需要问责来检验。总之,没有精细化系统化的问责,难以换回真治污的良心行动。
1229长江日报长江评论:http://cjrb.cjn.cn/html/2014-12/29/content_5403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