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调水”来滋养鄱阳湖
(2014-12-25 09:22:18)从哪里“调水”来滋养鄱阳湖
严辉文
这个冬天,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已经彻底由淡水湖变成了小河沟。严重干枯的鄱阳湖,放眼望去,俨如一片北方大草原。少雨干旱导致鄱阳湖周边地区部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一度造成约25万人饮水困难,出现“住在湖边吃水难”的窘况。(见12月24日人民网)
最大淡水湖成小河沟
鄱阳湖瘦身,到底原因何在?相关专家对此曾有中肯分析。比如自然因素的影响:2003年—2012年间,流域来水量比1956年—2002年多年平均情况减少了99亿立方米。比如人为因素,一是城乡发展所导致的湖区灌溉、生活用水10年来增加五六十亿立方米;二是长江三峡等上游水库群的兴建成,所导致的水资源、水生态等方面的恶性嬗变。
写到这里,难免要提及南水北调工程了。这一浩大的输水工程显然也算一大人为因素,从上马之初,就因其破坏水循环自然平衡,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致使该遭到一些有识之士的反对。前不久,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也曾引起过一阵舆论风波。自称物理学博士的网友“马可安”发文质疑冬季渠道结冰、水流速度过慢、
逆自然流向的调水工程之类,必须慎而又慎,且尤其需要建立在人对自然的敬畏、人的节水意识全面提升基础之上。相对而言北方属少水干旱地区,这首先就要求这一地区的人们应该有更可贵的节水意识,首先是要当节水的典范,而不是照例挥霍水资源;不是过度采取地下水,以致于地下出现大漏斗也在所不惜;不是弄得江河湖泊水库干枯见底,然后直接打南水北调的算盘。
如今南方一些地区也照例出现缺水的尴尬,比如鄱阳湖就亟待滋养,如果同样按照“调水”思路来解决难题,又将何从而调之?能指望北水回流么?
从总体上看,我国属于缺水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拆东墙被西墙式的“调水工程”,难免使水资源浪费更严重,水生态更脆弱,尤其是有些地方缺水难免出现“无从调起”的情形。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干涸,丰水的南方地区也缺水严重,已然表明,“调水”思维可以休矣。亡羊补牢,亡水补脑,都是犹为未晚的事情。从现在起,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少,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改变传统的水挥霍习惯,才是正经。
相关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4/1224/c1001-26264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