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写大会”观感二题
(2013-12-28 16:37:58)“听写大会”观感二题
今年夏天起,一档起初以为会很小众很枯燥无趣的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意外飙红。在不久前的总决赛中,杭州女生陆佳蕾摘得首届汉字“听写王”之桂冠,标志着这档节目今年已然谢幕,但其引发的文化思考却余波未了。
一、电视文化节目更需要“自主创新”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周末黄金时间播出。节目邀请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将轮番担任读词考官,从32支参赛代表队中,决出一名年度汉字听写冠军。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从目前的效果看,节目不仅实现了“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初衷,而且显然已经创造了荧屏节目“自主创新”的奇迹。
如今的电视节目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这些年来,为了收视率,为了弥补创新力不足,众多电视台热衷于选秀类节目,热衷于克隆综艺节目,热衷于拿来主义,甚至不惜花费巨资引进海外的综艺模式。在此,我无意于否定某些节目的商业价值和娱乐意义,但是,有迹象表明,众多电视台除了鼓捣唱歌、跳舞、相亲之外,已经找不到观众热心参与、收视率可观、顺便有教育意义的原创节目,更不用谈什么文化自信了,这似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电视节目的乱象。
与同期播出的“快男”、“好声音”之类相比,据说“听写大会”堪称“三无”节目——没有大牌明星、没有重金投入、没有宣传炒作,我以为,这档节目又实现了“三有”——即有文化味,有收视率,有经济效益。节目传递出的浓浓“文化味儿”,已证明了阳春白雪也能赢得观众。这类节目不仅唤醒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丢掉的书写能力,而且让电视媒体的自主创新有了新的样板。此前,有关部门不断发布限娱令、限唱令也改变不了的荧屏克隆现状,就这样被一档“汉字听写”节目所改变。“听写大会”不仅体现在直追“好声音”之类节目的高收视率,而且受到了广告商的热捧,在近日出炉的2014年度央视广告现场招标品牌栏目价目表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标底价高达4200万元,已成为了广告商眼中的热宠。以此为鉴,我以为,“听写大会”这类节目不妨多一些文化坚守,完全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好声音”。
二、节目之外的文化反思
这档节目的成功,意义远非止于节目受热捧本身,更在于其所带来的长久的文化反思。而这一次的听写大会,既让我们见识了奇迹,又让我们看到了汉语危机的现实尴尬。
奇迹和亮点令人欣喜。船坞、骅骝、跬步不离、裂罅、海晏河清……这些字词的听写不是一般人能搞得定的,但是一些年轻的学生居然像汉字机器一样,能够轻易征服。包括一路过关斩将笑到最后的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陆佳蕾在内,节目里一些青少年“学霸”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不仅让很多成年人都自愧弗如,就连一些资深的专业评委也连连称奇。
不过,与这些网友比拟为下凡的“文曲星”大异其趣的是,一般人群对于母语的陌生感,许多应知应会的字词,干脆就成了“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字”。在节目开播之后,也有不少“学霸”的同龄人,对很寻常的字,“把《现代汉语词典》来回翻了三遍”,也不能利索地写出来。而参加现场体验团的成人们,也再一次体验了什么叫做“提笔忘字”。至于众多网友在微博上同步秀出的听写记录,情况更是不理想,有网友惊呼:把认的字都还给老师了!
种种尴尬表明,在一个向现代化转型的时代,在一个日渐成为“地球村”的时代,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长期使用汉语、生活在中国的公民,无论你是学生还是成年人,无论你是与文化教育沾边的人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可能都会在忙碌中、在生活的红尘中、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借鉴中,不知不觉地与曾经最亲密的汉字疏远开来。
成因何在呢?也许首先想到的是书写习惯吧,比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是使用电脑来“码”字的,很多输入法比较人性化,通过联想功能、提示功能,可以让你不会写的字词迅速跳出来。许多字你认识,也能打出来,但其实你根本不会写,只是有了电脑输入法的帮助,不会写的字才变得会写起来。这种电脑输入法依赖只是一种浅层次、模糊性的书写,除前述“假性正确”外,更容易“以假当真”。况且在用电脑聊天、自媒体书写中,人们对写字本来就没有过高的要求,有时候还会将错就错,甚至将之当做一种时髦。如此,怎么可能确保汉字的纯正,又怎能不导致“提笔忘字”呢?
尼赫鲁曾评价中国字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汉字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作为音、形、义的神奇组合,在全球是最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听写大会”能够让人们更重视汉字书写和母语学习,但显然培养文化自信仅靠一档节目是远远不够的。眼下有必要从根本上培养一种文化自觉,让我们更加珍惜汉字,珍爱母语,坚持正确的读法、写法,避免积非成是,将错就错的行为污染中华文化。
此文为2013第22期《武汉宣传》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