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梁启超故居有感
(雷子哥,2015年1月21日)
今天我带小女儿去游览新会梁启超故居。
其实自从我几年前到江门工作,就想去游览梁启超故居的,但一直没付诸行动。
不久前,我第一次完整地阅读了梁启超的专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受到很大启发和教育,遂决定立马启程,以表达自己对梁启超先生的敬仰,并期望从他的身上学到更多东西。
(顺便说一句,《中国历史研究法》真是一本好书,建议读文科的人必读,甚至理工科的人,也应该读一读,对做研究工作很有指导意义。我读完之后,纠正了自己原来的许多错误想法,这种纠正,可以说是方向性的,原则性的。)
梁启超故居景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纪念馆,陈列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子女的资料;另一部分是故居。
我以前就对梁启超家族比较感兴趣,也时常看一些他们的生平介绍。这次去游览,纪念馆里面的资料,大部分曾有过一定了解,自然触动不大。
然后去游览他的故居的时候,心里犯嘀咕:这就是普通农村的房子嘛,——名人故居也许就是这样吧,如果不告诉你是名人的故居,你或许会认为是普通人家吧。
等到游览完毕,踏上归途,我就在想,梁启超故居,到底有什么特别呢?此次游览,我又有什么收获呢?我竟一时想不出。
但当我坐上公交车的时候,突然有所感悟。
首先,我想到了那个怡堂书屋,他的面积好大,仅比他家的生活起居的地方稍小。更特别的是,书屋虽然仅有三间房,但却有一间是留给教师休息的,并且有床铺,显然教师是可以居住的。
就是说,他们把房产的将近一半留作书屋,而书屋的三分之一留给了教师。仅仅这一点,有多少个家庭能做到呢?
如果当下,只把尊师重教,放在口头上,我们有何资格要求孩子们以后能成长为栋梁呢?
梁启超的祖父是全村唯一的秀才,父亲虽然没中秀才,但也读过不少书。三代的书香终于孕育了一位大师级别的人物。
也许,文化教育的投入,回报周期确实很长。往往是几代人的努力,才会有成果。相比之下,当下我们很多人,对教育的态度是不是太急功求利了呢?
待回到家中,又多了一处感悟。
就是,再翻开梁启超的书籍,或者网上查看梁启超的资料的时候,有了以前没有的感觉,就是一种亲切;在阅读相关史料时,多了一点情境感。
这就是参观名胜古迹的意义吧,即使看到的跟书上写的一样,只是你到过实地,你对文字的理解,就变得更直觉,更立体了。
说起来这个道理也很简单,生活中交朋友不也是这样吗,你如果去过朋友的家里,甚至去过他的老家,你们的关系自然亲近很多,交流起来也更容易了。
所以我们学习文史知识,不能只是读书,还要多做实地考察。这也是《中国历史研究法》提倡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由此看去,我的小游伴——不足六岁的小女儿,她对历史不了解,对景点的好多地方不感兴趣,她最感兴趣的是纪念馆前面鱼塘的鱼群,以及纪念馆里面的石刻大印,篆体“维新先驱”。
不过,也许,她也会跟我一样,感悟发生在以后的日子吧。我期待着以后在她身上能有所发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