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摩崖三颂
(2024-12-16 11:08:35)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随笔 |
汉代摩崖三颂
“汉代摩崖三颂”即《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等三通摩崖刻石。
《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171)。所在之地,东汉时归益州武都郡下辨县,今属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抛沙镇,踞天井山鱼窍峡之西狭中段(庄子山冈至青龙头段)南侧面北崖壁(即阴面)上,去谷底约10米,因其位置而称《西狭颂》或《西峡颂》。其四周还有宋代、清代、近现代一些名人的访古题刻。
根据石刻之内容,后人称其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有《李翕碑》《李翕颂》《惠安西表》《惠安西表摩崖》等简称。其高220厘米,宽340厘米,由碑额、碑文、五瑞图、题名四部分组成。
题额“惠安西表”,位于碑文上方,字体为小篆,字长约13厘米,宽约9厘米。
五瑞图刻在摩崖石刻最右侧,位于碑文崖壁右侧的拐角崖壁。整个画面纵高210厘米,横宽110厘米,阴线刻画图像6幅和对应题记6处15字。五瑞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画像采用分层散点式构图,五瑞分居两层,6幅图像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动静结合,遥相呼应。
碑文居摩崖石刻正中,在五瑞图左侧。所占面积近似正方形,高、宽各约145厘米,阴刻隶书20行,满行20字,共385字,每字之径略大于4厘米,略有漫漶。内容记述并歌颂了武都太守李翕修治西狭阁道、造福于民的政绩。碑文字体为隶书,但字形正方,不同于取横势的、常见的扁方隶书,在汉隶中极为少见。
题名共两处。其一在碑文左侧,即《西狭颂》之最左侧,共12竖行,计114字。其二位于五瑞图木连理图像下约10厘米处,计4竖行34字,最后一行只有一个较大的“记”字,应系增刻,但不知何时何人所为。题名为阴刻隶书,字形略扁,小于正文。
《西狭颂》有4个奇异之处。
首先,该摩崖石刻历经1800余年风吹日晒,灾难兵燹,居然保存完好,碑刻字体清晰如故,实在是奇异之一也。其次,常见的摩崖石刻,往往是字大而少。《西狭颂》之刻,字多而小,镌刻坚硬细密花岗岩质,难度极大,乃石刻又一奇异之处也。其三,《西狭颂》不仅是刻字,还有线刻图画,风格类似“画像砖”,此奇异之三也。其四,《西狭颂》的叙事与历史之间,谜团重重,此奇异之四也。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书刻于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三年(148),位于汉中郡褒中县(后又称褒城县,其地今分属陕西省汉中市及其下辖勉县、留坝县)的古褒斜谷南端之石门。《石门颂》记载了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原刻石为长方形,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隶书22行,每行30或31字,总共655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修水库,《石门颂》摩崖刻石被切割下来,现为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所藏。
杨孟文,东汉顺帝刘保在位时,任司隶校尉,楗为(今属四川省乐山市)人。
褒斜谷古称褒斜栈道,是横穿秦岭、连接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
《郙阁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之事,仇靖撰文,仇绋书丹,刻于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172)。《郙阁颂》刻石通高170厘米,宽125厘米,阴刻隶书碑文19行,满行27字,字径约5.6厘米,计472字。据宋代洪适《隶释》记载,原石有隶书碑额“析里桥郙阁颂”6字。正文后有5行61字,是为题名,记《郙阁颂》镌刻时间,以及工程负责人、撰文者、书写者等4人姓名与字号,小于正文字体。两项合计共533字。
汉代,武都郡沮县析里(又称白崖,今为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街口村郭家地)的临江高崖上,有一段沿江敷设、名为郙阁的栈道,一头通往阳平关,另一端通向武都郡下辨县。当时,郙阁栈道跨过一条溪流,这条溪流通入汉水(这一段嘉陵江的古名)。汉水上涨时,郙阁栈道被淹没,往来交通阻绝,商旅不行。于是,武都郡在此建桥,就是析里郙阁桥,架于江畔,下有溪水汇入嘉陵江,正所谓“有桥跨溪,溪通汉水”,解决了汉水上涨造成的交通阻绝问题。现在,郙阁栈道及桥均已不存。
《郙阁颂》摩崖石刻原来就在汉水西岸崖壁的拐弯处,兀立于江岸,恰在汉水航道旁边。凡在汉水中逆水行船,必须拉纤,而纤绳就紧擦石刻所在崖面。而且,为了省力,在拉纤时,纤夫们会在石刻崖壁勒绳。经年累月,千年之摩损,摩崖右上角字迹崩落。至宋代,已形成数道深陷凹槽。洪适著录《隶释》时称,当时《郙阁颂》已缺40字。到了民国时期,在《郙阁颂》摩崖的周围,用石条砌筑了围墙。后来,改用栅栏保护摩崖石刻,但《郙阁颂》缺字已经很多。
《郙阁颂》后来几乎全毁。
1979年,略阳县修建沿江公路,《郙阁颂》正在道路当中。为了修路,《郙阁颂》原石被炸毁。县文化馆闻讯后,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尽力搜集有字迹的石块。后来搜集到167块残石,送至嘉陵江东岸的灵岩寺,重新复原粘接、镶嵌于灵岩寺碑墙。在《郙阁颂》原刻濒临灭绝之时,经过抢救性修复,使汉代真迹得以保存下来。故此,现所见《郙阁颂》仅存220余字。劫后残存,为不幸中之万幸。
灵岩寺崖壁另有一方摹刻的《郙阁颂》。宋代理宗赵昀绍定三年(1230),沔州(今属略阳县)太守田克仁恐原刻泯灭,乃将《郙阁颂》重刻于灵崖寺(即灵岩寺)崖壁。
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当政时,建宁三年(170),李翕出任武都郡太守,主持修建的西狭栈道。仅一年,镌刻《西狭颂》,纪念西狭栈道完工并颂扬李翕善政。又过一年,建宁五年,天井栈道和析里郙阁桥竣工,并镌刻《郙阁颂》《天井道碑》(今已佚失)。很难说,这么快的施工速度之下,没有过度役使民夫的原因。值得注意,汉灵帝光和七年(184),黄巾之乱发动,两事件仅间隔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