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湖游记

(2024-11-21 21:11:52)
标签:

旅游

随笔

杂谈

文化

东湖游记

 

张珏成

 

今年十月,友人约我一同驾车游东湖。其湖也,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下辖县级平湖市,并非著名的湖北省武汉市之东湖,也非其他地方之东湖。

我一直以为,平湖市有一片湖,名曰“平湖”。

读小学一年级时,母亲给我买了一个铅笔盒,上面的图案就是“平湖秋月”。母亲告诉我,平湖在浙江省的嘉兴。我那时没有什么地理知识,对行政区划尤其一无所知,但嘉兴平湖的概念却从此深植脑海,可谓闻名久矣!

直到这次游平湖市的东湖,方知自己误解之深。

“平湖秋月”之“平湖”,乃风和夜静、水波不兴之平湖。湖面平静如镜,冷月悬空,倒影似真,对映之景,如虚幻之境,让人顿觉幽静深远,物我两忘,心神一空,超然世外。唯各处湖泊均可能有此番景色。

而平湖市之得名,非因辖境内有湖名“平湖”,却是“有湖被填平”。

汉代时,今日金山、平湖、海盐一带地陷为湖,即当湖。宋代初,这一带还有一湖泊,名为“柘湖”。淀山湖、当湖、柘湖、陈湖同为宋代秀州(为今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市各一部)之四湖。因当湖在后来逐渐壅塞,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其地为“平湖”。故此,当湖、柘湖又都是平湖的别称。柘湖亦于后来淤积,至今尚有极小的残余水面,多为生芦苇的沼泽地,在今上海市金山区,残湖存焉。

一说,当湖又名柘湖。究竟当湖和柘湖的关系如何,现今说法纷纷,姑且存疑。

平湖市之辖境为嘉兴市之最东,而嘉兴市与湖州市均为浙江省之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东南临杭州湾。平湖市与上海市金山区交界于东北向,与海盐县为邻在西南方,三地一并形成杭州湾的北海岸线。明代宣德五年(1430),平湖区域始有行政区划建制,设平湖县。1991年,撤县,设县级平湖市。

东湖之为湖,系其为九条河流汇聚之地,水面宽广,所以被当作湖泊。其湖,古时称之为“九龙港”,又称东武湖、鹦鹉湖、鹉湖。东西两岸最宽距离约440米,东西约910米,水域面积约27公顷。因其风景区在平湖市区东侧,故称“东湖”,为开放式旅游景点,不收门票。据介绍材料称,东湖风景区建设,汲取了古时“东湖十景”的精华,融合现代园林理念,环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林立。新建“东湖八景”,称为鹉湖春色、九龙戏珠、含珠凝晖、南村书堆、塔影垂虹、案山晓翠、北原牧唱、西浦鱼罾等,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人们常说,金秋十月,这个十月应该是阳历十月。一般,阳历十月大体相当于甲子历的九月,属于秋季的寒露、霜降节气的月份,稻谷正待收割。故古人曰,“九月肃霜”,“九月授衣”,“九月筑场圃”;“十月获稻”,“十月涤场”,“十月纳禾稼”,“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人的九月、十月都是甲子历。

江南的金秋十月不同于北方。在北方,此时的天气开始变得阴沉萧瑟;而江南,却多是日丽风暖,天高云淡的天气,黄日白云蓝天,植被依旧绿意浓郁,秋花烂漫。

东湖景区的各处景点为环湖并沿着道路布置,从道路的任一入口,均可环湖一周,游遍景区。景区之建设未脱窠臼,无非是树丛草坪、喷泉雕塑、仿古的亭台楼阁建筑等。为彰显水乡特色,景区又设有轮船码头、拱桥石桥、亲水平台等。景区各项设施建筑均是近年修建,虽仿古,却无有古意。景区周边街面,有店铺、酒楼、宾馆等。 

景区主要景色是东湖的水光潋滟,见图1。我们从西边的环城东路行进到景区,由“南村书堆”石牌坊进入,首先看到凝香草堂、清漪堂等仿古堂阁群落,在东湖之西岸,最高建筑是临湖而建的“九峰一览楼”(2)。这一带少见山丘,仅为杭州天目山余脉在今上海市松江区的九个小山丘,故美誉为“华亭(松江古地名)九峰”。为彰显此楼之高,夸张地说,从楼上望去,好像九峰一带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故称“九峰一览楼”。此楼始建于清代,后倾圮毁坏,今日所见,为2002年移址重建。

景区仿古建筑多为重建,包括“南村书堆”景点的“十衫亭”,亦颇有典故。惜乎不够尊重历史,对重建仿古建筑只做简短介绍,并没有给以明确说明。

沿湖边道路向南,跨过宝塔路,为“当湖十局”景点,系慕名设立,在东湖之西南隅。清代乾隆四年(1739),围棋国手范西屏、施襄夏于平湖对弈,凡十余局,被认为是围棋古谱典范。景点内有亭、堂之类仿古建筑,设茶室、棋社及围棋学校。

  “塔影垂虹”指报本塔,如图3,是平湖市现存的最古老建筑。顺着宝塔路向东到河心沙洲——鹦鹉洲,为东湖之南端,可在报本禅寺随喜,该寺因塔而名。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成7层、高约63米的报本塔,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倒塌,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修,改为楼阁式文峰塔,7层变为5层。重修的报本塔高约49米,八角形,砖石仿木结构,阶梯在塔壁内,塔外有平座挑檐,见证了平湖地方的300多年历史。至2003年,报本塔已得到了多次修葺。我们游玩时,恰逢报本寺修缮,未得一睹尊容。

东湖游记

东湖游记

走过鹦鹉洲、东宝塔桥,可回到环湖路,来到“案山晓翠”景点,在东湖之东南隅,有竹林水径、叠水影墙、却金亭、百米金沙滩等景色可赏玩,不过乏善可陈。

穿过“案山晓翠”,由青云桥(图4)过河,就是“北原牧唱”,在东湖之东岸,可观赏“玉兰含笑”、“水乡牧歌”、“平畴绿茵”等3处雕塑,游玩“水田雾森”、“银杏丛林”、“梅蹊竹径”等景色。这些景点中,青云桥虽然完全是新建,却颇有可观。桥为5孔石拱桥,中间一孔远大于其余4孔,故之桥中部高高隆起,有古桥之韵焉。唯桥名为“青云”,寓意“青云直上”、“平步青云”,俗气至极。

“西浦鱼罾”在东湖之北,为两条河流即上海塘和广陈塘之间的沙洲之南端,以吕公桥为东湖北部边界,景点中有吕公亭和一、二处亲水平台。清代,正红旗人吕犹龙在平湖任知县,有善政焉,故修建东湖景区时,造吕公亭和吕公桥,作为纪念。

过吕公桥,向南转回环湖路,回到西岸,顺路信步来到东湖八景之“鹉湖春色”,碧草茵茵,绿树蔽日,鲜花怒放,不过是公园常见景色,无可叙述之处。

随即,走到叔同公园,即“九龙戏珠”景点。鹉湖春色、九龙戏珠、含珠凝晖、南村书堆等4个景点均列在东湖八景,在东湖西岸,或者接近。

叔同公园在一个湖心沙洲——大瀛洲,并占据了沙洲,建有弄珠亭、叔同书院、中山林纪念塔、“李叔同和他的学生”群体塑像。大瀛洲近东湖西岸,靠近湖心的一端,建有公园的核心建筑——“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造型为洁白的七瓣莲花,在东湖的湖岸均可看到,如5

走出叔同公园,经过景区游艇码头,就是“含珠凝晖”,是一个雕塑广场。入口处的主雕塑为二位男女青年高擎一条龙,两侧有四组浮雕,其主题为:良渚文化、陆绩怀桔、文庙讲学、红楼出海,均与平湖的历史、先贤和典故有关。

 

穿过雕塑广场,可见到一座造型别致的桥——三元桥(6)。在古代,很多地方建有三元桥,体现了古时科举对社会的重要影响。东湖游记

现今的三元桥为钢筋水泥材料,南北走向,两端为柱梁式平面桥体,中间呈八字形,两边各十二级台阶。桥北侧有一石碑,碑文记述,有3位状元出生于平湖,后入籍他郡。有人查证,此说只是民间传说。不过,平湖地方书香浓郁,科举兴盛。据介绍材料,仅平湖建县以后,至科举制度终结,本地进士及第221名,在嘉兴府独占鳌头,可惜没有出过状元。

原桥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梁桥,位于汤家浜,东湖景区建设时拆除,并南移百米至现在位置改建。因桥的制式外形均非原物,故碑文所称“重建”极为荒谬。

过了三元桥,就看到十杉亭,属于“南村书堆”景点。东湖景区一带,原有一座私家园林——张园,十杉亭即为张园代表性建筑。但今日十杉亭为换地新建,不是旧物。

   游玩至此,已经绕东湖景区一周。

归程中想到,今日东湖景区纯粹是公园、绿地性质的游玩地方,如此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远离民众生活,不过为了所谓旅游经济。本来此地沿街店铺林立,有湖波粼粼、水色天光,又有绿树竹林、白墙黛瓦相映,32座桥梁点缀其间。又何必大动干戈地拆迁,鼓捣什么移址重建,既非原物,又非原貌,又遮遮掩掩,又少了人间烟火,实在令人意兴阑珊。平湖市亦可称之为人文荟萃,乡贤济济,又何必附庸风雅,搞一些莫名其妙的攀缘。李叔同虽然祖籍平湖,但其人事迹却与平湖无干。至于三元桥,勒石记述,言之凿凿而捕风捉影,岂不贻笑大方。不若立乡贤榜,不仅堂堂正正,亦可鼓舞民心。

倒是无心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更能反映自然之美,见图7

东湖游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海盐望海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