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观感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随笔 |
潮州古城观感
张珏成
结束了深圳行程之后,10月28日下午,我们一行六人乘高铁前往汕头。次日一早,大家用过早餐,打车前去潮州古城景区。
潮州古城原是古代潮汕地区的核心,为古潮州府治所,矗立于韩江之畔,据说有1600多年的建城历史,地处今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宣传材料说,景区基本保持潮州古城原貌,但实地观赏之后,感觉景区地域轮廓、街道分布、景点位置或许与古城相差无几,街面建筑则大都不是古物。
我们主要游玩了广济桥、牌坊街两个著名景点,领略了广济门及其城楼和附近古城墙、镇海楼的丰采,参观了开元寺、海阳县儒学宫、己略黄公祠等。古城景区及附近还有很多景点,尤其韩文公祠非常著名。因为时间缘故,没有近距离接触韩文公祠,失之交臂。韩文公祠建于宋代咸平二年(999),是纪念唐代韩愈的祠堂,建在笔架山麓,与潮州古城隔韩江相望,从古城向东跨过广济桥,走不远就到。
古城的城墙周长原为5千米左右,城门多达11个。经过修缮之后,到现在只保留了古城东面的广济门和城楼以及附近的城墙,滨韩江而矗立,长2100余米。广济门城楼是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建筑,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1931年重修,具有600多年历史。楼为仿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分三层,五间开面,画栋雕梁,下涵拱券之门,可以通古城内外。
潮州古城的牌坊街闻名遐迩。据现在历史资料考证,古潮州府共有570座牌坊,府城内有103座。昔日“官街”即后来的大街,现在称太平路、牌坊街,长仅1.6千米,竟有43座牌坊。实地领略一番后发现,所观赏的牌坊均为新建,无一原物,据说是修复的,有22座牌坊,但不知古牌坊何在;此外,所见牌坊均无朝廷或官方的旌表字样,或许朝廷或官方所建牌坊本就十分稀缺。
牌坊是门洞式建筑物,本身有多种功用。除标记宫观寺庙、地名、陵墓等功能性牌坊,其余牌坊均系旌表性质,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纪念物,有时也是家族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朝廷所立旌表牌坊一般有“敕造”、“赐建”之类字样,想来官府所立旌表牌坊应该也有专门的术语。介绍材料称,一些牌坊为后世所建,坊主所生活的年代与建坊年代并不相同。据此推测,有些牌坊为世人自我标榜而建,昭示家族先人的品德和功业、官职。
例如,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是新城人;云南省楚雄市黑井镇节孝总坊是清朝慈禧太后为当地节烈妇女所建。标志个人官职、科举成就、品德的牌坊,多为家族自建,以示光宗耀祖。潮州古城牌坊街的十相留声坊则为后世所建,是太平路南端的第二座牌坊,记念唐代的韩愈、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其中,韩愈的纪念题额为“泰山北斗”,他曾任潮州刺史;其余十位都曾任宰相或类似职务,都曾到过潮州。
从古城内,出广济门,向东过马路,就是横跨韩江的广济桥。古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誉为世界第一座启闭式石梁桥。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又称湘子桥,始建于宋代乾道七年(1171),以86条船架设浮桥,中流筑建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取名康济桥,为广济桥雏形。
现在的广济桥是梁桥与浮桥并存结构,全长518米,分三段。西梁桥长约137米,靠近广济门,东梁桥长约283米,两梁桥之间为浮桥,长约98米。
浮桥由十八只木船连接构成,船长14米,宽约3.6米,横向并排布置,中部铺设木板连接相邻两船,并作为桥面,桥宽5米。浮桥两端用铁链固定在两梁桥的矶头墩(江心墩即最接近江心的桥墩),两端矶头墩各有一段石头台阶,使梁桥的桥面过渡到浮桥的桥面,方便行人上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