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刻艺海之华珠——23

标签:
文化历史收藏科普随笔 |
古代石刻艺海之华珠——23
《秦石鼓》
《秦石鼓》因其石形似鼓而名,更通俗叫法是《石鼓》,共有10只,是国宝级文物,被誉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外观如图。
10只鼓的高低、轻重各不相同,粗细大体相当,高度为60~95厘米,直径均约60厘米左右,花岗岩质,形如馒头,上狭,中间略凸,表面略有凹凸,人工凿成平底。
《石鼓》出土于唐代初,地点为岐州雍县陈仓山(今属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陈仓山今名石鼓山)。现在公认,《石鼓》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确切的年代尚不能确定。
春秋战国时期。雍县称雍邑,南北朝初已称雍县,为岐州(后改秦平郡)驻地。南北朝后期,西魏改秦平郡为岐阳郡。唐代初仍称雍县,唐代中期撤岐州,改扶风郡,并改雍县为凤翔县。陈仓县是秦代设置的县,唐代撤销,其辖域纳入雍县,含陈仓山。因为古人喜用历史地名,故雍邑、陈仓、岐阳等都是凤翔县的不同称呼,而陈仓山改称“石鼓山”与《石鼓》有关。故此,《秦石鼓》又称《雍邑刻石》《陈仓石鼓》《岐阳石鼓》。
石鼓实际又可看成碣石,因石上所刻为记述游猎的诗歌,故《秦石鼓》也称《猎碣》。
《秦石鼓》原石均刻有数目不等的文字,共刻有718个字,每个字两寸见方,镌刻字体浑厚古朴,属于大篆范围。其字体独特,有些字型与籀文相同。籀文型体齐整稳定,字体较为成熟,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但《秦石鼓》字体不是籀文,介于甲骨文和小篆之间,和籀文大致同期,因而将其命名为“石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