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刻艺海之华珠——22

标签:
科普历史文化收藏随笔 |
古代石刻艺海之华珠——22
《西夏碑》
《西夏碑》是一道镌刻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的石碑,为国宝级文物,图为其外观。按照其汉文篆额,其全名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俗称《西夏碑》《西夏凉州碑》《武威西夏碑》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刻立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原立于西夏国西凉府(即凉州,今属甘肃省武威市)护国寺,清代嘉庆九年(1804),被武威学者张澍发现。民国时移置武威文庙。2001年,甘肃省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建成,武威文庙划归西夏博物馆,《西夏碑》随之。
《西夏碑》碑首呈半圆形,砂岩底座,通高260厘米,宽100厘米,厚30厘米,双面刻碑文,碑阳为西夏文,碑阴为汉文。碑阳篆额2行8字,对应汉文的意思为“敕感通塔之碑铭”;碑文楷书28行,满行65字,共1800多西夏文字,第一行和第二行的上半段残缺。阴额已残,篆额只余“重修”、“寺感”、“碑铭”3行6字。楷书碑文26行,满行70字,约1800多汉字。两面碑文叙事次序有别,故两者不能对照互译。又因内容相同,故可通过互相比较,当作一部珍贵的西夏文、汉文对照的字典,当作研究西夏文历史文献的工具。
《西夏碑》两面篆额题铭的两侧有线刻伎乐天,其胸部和手腕上均有饰物,赤露上身及双脚,下着长裙,面形丰满,作翩翩起舞状,造型生动,吸收了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篆额题铭上端为云头宝盖,碑文四周及石碑两侧面以线刻卷草文装饰图案,线条流畅,形象美观。
《西夏碑》是西夏文字和文化的实体物证,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西夏碑》形体保存比较完整,碑文内容比较丰富,是保存西夏文字数最多的碑刻。
蒙古灭亡西夏时,将西夏文化典籍毁坏殆尽,西夏历史各方面的典籍,至今仍极为匮缺。因为国内有史料价值的西夏文物不多,《西夏碑》碑文对西夏社会各方面生活的细节描述就有重要的史料作用。碑文主要叙述重修护国寺感通塔一事,还提到1092年冬天武威大地震,这个事件在其他历史文献(包括汉文、西夏文)中均未提及。除此以外,还有涉及西夏社会各方面生活的细节描述。如西夏寺庙中有专门从事农业劳动的“官作四户”;手工业存在技术水平很高的“百工”;武威的经济比较繁荣;西夏境内有番(党项人自称)、汉、羌、回鹘等“番汉四众”;西夏皇帝、皇太后的尊号;西夏推崇佛教的情况和佛教的不同宗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