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加冕典礼之回眸(上)
(2024-08-11 16:10:54)
标签:
教育文化随笔科普历史 |
英王加冕典礼之回眸(上)
张珏成
1
前段时间,有朋友发来一个视频,介绍查尔斯三世加冕典礼中出现的英国王室珍藏的宝物。
该视频介绍的无非是圣球、权杖、戒指、宝剑、宝座、王冠等几件宝物而已,而且不够详尽。事实上,某些加冕典礼中的宝物,如圣瓶和加冕勺,属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而非王室。应该说,该视频涉及的知识饶有趣味,其说法有制造噱头、故弄玄虚、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之嫌。
我对查尔斯三世加冕典礼之类信息没有兴趣,对文物有点儿兴趣。故此围绕视频介绍的这几件宝物,我专门搜索、下载了一点儿有关知识。但我随即就发现,这些知识其实是冷知识,也是毫无用途的知识,充其量就是增加谈资。对学习英语的人,或许可以增加英国的背景知识,知道一些有关词汇。
需要说明,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其王室的珍藏一定非常丰富。查尔斯三世加冕典礼所展示的,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因此,网络上那些资料并不能全面反映英国王室以及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珍藏。
我看到,百度百科缺少有关词条,而且有些相关词条存在逻辑混乱、内容不够完整、缺少实物图片等不足。此外,对查尔斯三世的登基典礼和加冕典礼这两个过程的关系,网络上也没有清楚的说明。
由于个人的文字癖好,忍不住就去编辑相关宝物的词条。虽然知道这么做毫无意义,因为敝帚自珍,整理成文,就形成了这些文字。
2
对大多数中国人,加冕典礼是陌生的事物,因为中国没有宗教干预社会、参与政治的历史传统。
有人认为,只有经过加冕典礼。查尔斯三世和妻子卡米拉才正式成为英国国王和王后,加冕典礼是英国王室的重要仪式。有种说法称,查尔斯三世正式成为国王的过程包括登基和加冕两个阶段。
在古代欧洲,没有教会的认可,相当于社会没有公开确认君主的地位。特别是在中世纪,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极高,君主的加冕被视为其统治具有宗教合法性的重要标志。
正式登基,指按照世俗规矩和继承法,正式继承王位,成为新国王的仪式和过程,是法律意义的确认,是政治权力的转移过程。没有教会参与,君主依旧可以登基,宣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加冕典礼,指按照教会规矩,教会正式承认新国王并给予祝福,由宗教领袖为国王举行的仪式和过程,是宗教意义的确认。加冕是基督教的重要仪式,体现宗教信仰的权威,决定君主地位的宗教合法性。
因此,登基和加冕是各自独立的两个过程。加冕典礼实际是教会的、但也是王室的重要仪式,它在国王登基后举行,而且不会立即举办,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再举行典礼。
加冕典礼包括一系列象征性行为和宗教仪式,如国王穿上加冕礼服、宗教领袖为国王涂圣油、戴上王冠,授予权杖等。这些仪式旨在强调宗教的权威。可以认为,加冕典礼是国家政权与宗教和睦的象征,展示了国王与教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历史上存在过一些不举行加冕典礼的特殊情况。例如,某个时期教会权威受到挑战,淡化了加冕仪式的宗教意义,于是君主在登基后,不举行加冕典礼;或者,在某个君主登基后,并未得到宗教权威的承认,也没有被推翻,因此就没有举行加冕典礼。
在英国历史上,每一任国王在登基后都会举行加冕典礼。这一传统体现了英国王室的宗教色彩,也反映了英国王室对宗教和传统的尊重。故此,2022年9月10日,查尔斯三世在圣詹姆斯宫宣誓登基,标志他接替已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式成为英国新君主。2023年5月6日,教会为查尔斯三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加冕典礼,标志着国王正式获得神圣权力的认可。
3
在网络上,有些视频、文章称,在加冕典礼中,宗教领袖为国王涂圣油,即新君主“受膏”是最神圣的环节,被称为“国王与上帝共处的时刻”。但是,这段仪式不公开,在屏风遮蔽下秘密进行。
根据《圣经·旧约》,古代希伯来人(或说古代以色列人、古代犹太人。这三个名词本来具有不同的意义,但现在,可以视作为犹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从摩西时代起,凡是大祭司、先知就位,或者君王即位,都需要经过“受膏”仪式,表明其是上帝敷以圣膏而派来承担一定使命的圣者。希伯来人称之为“受膏者”,希伯来文音译为“弥赛亚”。
基督教传承于犹太教,因此,加冕仪式保留了“受膏”环节。此外,基督教已经将“弥赛亚”改变成为耶稣基督的又一称谓。
“受膏”是否是最神圣的环节,我不敢妄言。圣油涂抹在国王身体的哪些部位,我也不敢妄言,毕竟国王“受膏”环节没有公开。我也不知道,大祭司和先知就位、君王即位的时候,他们的“受膏”环节、被圣油涂抹的身体部位是否一样。
网络上的这些视频、文章称,坎特伯雷大主教把圣油涂抹在国王的头部、胸口和手上。显然这些描述都是臆测,不值得相信,因为新君主“受膏”仪式并未公开。
“受膏”保持神秘,一定是为了加强其神圣感,虽然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都为其神圣性发挥作用。
4
在中国古代,宗教没有特别高的权威,没有形成宗教干预社会、参与政治的历史传统,政权与宗教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因此,新君主的地位确认,完全依靠登基大典,一种表示新君主即位的宫廷仪式。登基典礼具有极高的隆重性和象征意义,表示皇权的转移,宣告新君主取得正统地位。因此,中国古代的新君主登基,不需要宗教的承认,也就没有加冕典礼。
中国古代皇帝的冠冕,虽然具有皇权的象征意义,在古代的皇帝冕服制度中体现,对君主在不同场合的衣着加以明确规定。除了皇帝,官吏、平民等不同阶级,他们的衣着等级也有明确规定。但冠冕的象征意义并不需要加冕典礼,因为中国的“君权神授”是天然的,因为中国的君主是“天子”。而古代欧洲,教会掌握“神权”,因此“君权神授”不是天然的,需要通过教会授予君主统治权。
5
中国古代有冠礼。
冠是帽子,冕也是帽子,只是冕后来专指帝王的帽子,但冠前加定语也代表帝王的帽子,如皇冠、王冠。两者连用为冠冕,如成语冠冕堂皇。
顾名思义,冠礼就是戴帽子的仪式,似乎和加冕典礼一样。
其实大谬不然。
欧洲各国君主加冕典礼,是以“加冕”礼仪象征教会以王权授予君主。中国古代的冠礼,是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并非专门为皇帝举办。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称为冠礼,表示该男子已经成年,并获得了承担责任、参加祭祀、参与社会事物等各种民事和政治权力。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举行冠礼的青年加冠。
在古代,有的皇帝登基时并未成年。待他成年时,要举行隆重的庆祝典礼,即皇帝的冠礼,表示皇帝已经成年,正式接受政治权力,履行职责。但这个典礼也不同于欧洲君主的加冕典礼。
中国明代的皇太子冠礼是形成制度的冠礼,与皇帝的冠礼接近,但依然是男子成年礼。
6
在编写百度百科的英国王室及威斯敏斯特教堂珍藏宝物相关词条时,发现百度百科对文物的限定中包括了出土时间、所属年代、馆藏地点等信息。这种限定很不尽合理。我曾经试图将几件宝物纳入文物类词条,都因为这种限定而放弃。
不严格地说,文物就是“文化的物证”,也可以说,证明过去的社会现象、风俗习惯、历史事件等等文化传统存在的物证,就是文物。
一件物品是否属于文物,与其是否经过出土发掘没有必然的联系,与其馆藏地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经过出土发掘的文物,或者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的文物,一般前面有定语,叫做出土文物或馆藏文物,民间保存的文物没有“馆藏”两字;代代相传、不是出土发掘的文物没有“出土”两字。
在这个角度说,古董的意思与文物相近。大体上,古董是有历史传承的物件,但主要是用于赏玩,文物也是有历史传承的物件,但主要是用于证实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古董也有经过出土发掘而得到的。
具有王权等各种象征性意义的王冠、权杖等英国王室珍藏物品,虽然仍在使用,但明显是有历史传承的物件,可以证实英国历史上的某些文化现象。因此,英国王室珍藏宝物具有文物的文化属性。
此外,王冠、权杖等用具不仅是一种文物,也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而且经济价值极其昂贵,具有艺术品这种文化属性。事实上,很多有历史传承的艺术品本身就是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