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信仰

(2024-06-10 23:06:46)
标签:

教育

文化

哲学

道德

论信仰

 

张珏成

 

信仰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中非常复杂的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月第1版,19967月修订第3版)对“信仰”的释义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辞海·语词分册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月第1版)对“信仰”的释义为,“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我对上述辞书的释义不够满意,写了一篇博文《汉语词语“信仰”之辨义》(见新浪网、新浪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u/1431057411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54c34030102z0yp.html),认为“信仰”就是对某种主义或思想体系思想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

细想之下,这仅仅解决了“信仰”一词的释义问题,但并未说清“信仰”这种精神生活现象。

 

1    行动准则

 

一个人,无论其信仰的是何种主义或思想,其信仰的表现和落脚点总是体现在,他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准则。他的行为有明确的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且,他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

譬如说,信佛教的人不食荤腥,不杀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平等,食荤腥会引导杀生,而杀生会增加食荤腥、实行杀生之人的罪孽。

出于禁忌,或者因为听信某种养生理论,有些人也食素,即所谓素食主义者。但是,这种素食行为不是因为信仰。反之,动物保护主义者的素食行为,可以看作是因为信仰而具有的行为准则。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准则,而这些准则受到某种主义或思想的指导和约束,则可以看作具有某种信仰。否则,这些准则仅仅是习俗、禁忌、习惯,不能看作具有某种信仰。

 

2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道德也是一种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的关系。道德一般源于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发展阶段的限制,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历史活动中,人类社会形成的道德,是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具有自然属性。

法律也是一种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准则和规范,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法律通过权力机构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水平,决定了法律规定的行为规范体系。法律规定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反映由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为目的。

法律规定的行为准则具有国家强制性,而道德、信仰规定的行为准则不具有强制性。道德规定的行为准则受到社会舆论力量的支持,其约束能力弱于法律,而强于信仰。

 

对比可知,源于信仰的行为准则比道德、法律更加严苛,也更加依赖于人们的自觉。

 

3    信仰的多面性

 

任何个人,其生活内容总是丰富多彩的,其活动范围总有多个领域,其行为总是多方面的。因此,人的信仰应该具有多面性。大体说,人的政治方面的行为准则从属于政治信仰,人的经济方面的行为准则从属于经济信仰。日常生活方面,宗教信仰一般会对人的行为有更多的约束作用。

但是,有些时候,不同领域的信仰会出现交叉作用的情况,尤其在日常生活方面。例如,政治信仰为自由资本主义时,经济信仰可以是市场经济,也可以是凯恩斯主义。而政治信仰为社会主义时,经济信仰也可以是市场经济,或者是计划经济,或者是凯恩斯主义。此外,有些宗教信仰可能延伸到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领域。

因此,通常看法即认为信仰仅仅是宗教或者政治领域的精神活动现象,可能不够准确。

 

4    信仰的现实意义

 

无须讳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各种利益,而利益是个人行为的一种动因。

应该承认,现实社会中,很多的人际矛盾和冲突、一些不道德和违法的行为、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如失信、欺诈、造假、腐败等现象,是出于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出于个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不够,即个人缺失了行为的准则,也就是缺少信仰造成的个人行为失范。

事实上,有些人口头上承认信仰,但实际上没有信仰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些人是伪君子、伪信者。

有的社会团体或机构曾经提出,为了团体或机构自身的凝聚力和整体执行力,以保证发挥团体或机构的作用,完成其工作任务,仅仅依赖团体或机构成员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必须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纪律。这里要说的是,在个人行为方面,尽管有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但仅有法律和道德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行为自觉性、自律性要求。因为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个人行为自觉性、自律性,社会管理成本将大大增加,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极为不利。

社会成员个人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要求和教育,应该以信仰为基础,否则就可能没有自愿的基础。规定个人的行为准则从属于个人品德,可称为人本主义信仰,以区别于政治、经济、宗教等领域的信仰。这里所谓人本主义信仰是指对“人之为人”思想的信仰,也就是说,信仰这样一种的思想,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作人,是因为他具有可以称作为人的基本品德。这就是“人之为人”的意思。人本主义信仰可包括爱国爱民、文明礼貌、正直诚实、守信敬业、公正平等、感恩敬畏、敬老爱幼、解危济困等品德。

这实际是说,人本主义信仰其实就是个人的人文修养,个人的修身养性,这里只是将这些美德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已经包含大量个人修身养性的内容和事例。现在需要做的仅仅是,按照时代的要求,找出美德与人品的联系,并加以系统化而已。

建立社会成员人本主义信仰体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际矛盾和冲突、完全消除不道德和违法的行为、完全消除社会上的丑陋现象。这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