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主张”、“思想”、“主义”等的逻辑关系
(2024-04-17 21:43:57)
标签:
教育文化语言文字 |
词语“主张”、“思想”、“主义”等的逻辑关系
张珏成
在写完博文《汉语词语“信仰”之辨义》《汉语词语“科学”之辨义》(http://blog.sina.com.cn/u/1431057411)之后,我感觉意犹未尽。我以为,一些影响人们思想认识的词语,没有讨论其逻辑关系。
不过,我对词语的释义进行探讨,仅仅是个人偏爱,对更多的词语,并不想继续进行讨论其释义。
上述两篇博文中,我对词语“信仰”、“科学”的释义进行了讨论。
我认为,“信仰”就是人们对某种主义或思想体系、思想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自己行动准则的精神状态。“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可检验性、可重复性、可预测性等特点。但是,一些反映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思想体系或知识体系,属于另外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哲学、经济等。
捎带着,我在上述两篇博文中,探讨了“主张”、“思想”、“主义”、“宗教”、“意识”、“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等词语的含义。
“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张”是对事物持有的某种见解。“思想”是意识中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
这三个词语中,“意识”的内涵最浅显,外延最大。“思想”的内涵取决于应用情况。“思想”词语的上述释义,其内涵比“意识”深刻一些,是意识中的反映已经成为某种认识的状态,故外延小于“意识”。“主张”的内涵中,不仅意识中的反映已经成为某种认识,而且已经上升为理性认识。故此“主张”的内涵比当前提到的“思想”词语更深刻严格,外延最小。
当“思想”这一词语应用于知识或思想体系的情况,意识中的反映已经成为系统性理性认识,包括一系列的概念、观念、观点、理论等,其内涵比上述释义更加深刻,外延小于“主张”,往往加以限定。
“意识形态”是“意识”的表现和表述形式。“意识”和“意识形态”这两个词语是过渡性词语,是引出“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词语之前,为之铺垫的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是关于世界和社会的观念、观点、概念、理论等的总和,具有多种表现和表述形式,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即“社会意识”的表现和表述形式,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由此可见,“社会意识”也是过渡性词语,为“社会意识形态”概念做铺垫。“社会意识形态”是思想体系或知识体系的近义语,限于某些特定领域或范畴的思想体系或知识体系使用。
“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也可以是一定的社会制度或者政治经济体系,包括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方式或方法。“主义”可以是思想体系或知识体系,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主义”也可以是社会制度或者政治经济体系,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主义”还可以是某些特定方式方法,如逃跑主义。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有系统的思想体系,一种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