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论
(2023-06-20 00:42:21)
标签:
文化健康 |
养生论
张珏成
健康而长寿,人人向往。是故,养生之道,人皆趋之若鹜,尤以老年人为甚。
世人之养生之道,多以他人之说为据。人云小米粥养胃,于是每天必食用之;人曰大枣养肝,于是每天又必食用之。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于是每天必跑5000米;人道气功可以防病,于是每天又必练之。如此等等,不可枚举。然若道听途说,不察究竟,亦步亦趋,又何益于养生哉。
我并非医学大家、营养学家、养生专家,只不过略读过些许医学、营养学、养生学的文献,而后形成了一点儿个人见识,罗列于此,就教于方家。
1
1.1
养生之说,古已有之。赓续发展至今,养生理论及各种说法,如浩淼之海,如巍峨之巅,博大深广,令人叹为观止。有管仲之《管子》、葛洪之《抱朴子》为中国古代经典,更有各种现代中医的营养学说、养生理论。如果对中国之养生理论稍有涉猎,不难发现,其论极为玄妙,牵涉生活所有方面,无所不包,似丛山叠峦,如广厦迷宫。若无向导,难觅通幽之曲径,无法登堂入室,绝无一窥堂奥之可能。
我以为,中国之养生理论庞而芜杂,良莠并存,包罗万象,然不得其要。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皆言之凿凿,但都没有实验依据。若完全按中国之养生理论实行,又因为其牵涉生活所有方面,不胜其烦。故此,中国的养生之说,并非没有道理,但还不够科学准确,还不能当成指导生活的准则。
西方医学或现代医学也有养生理论,维生素理论即为代表。现代医学的养生理论不可说不够科学,但也不能说很科学。拿维生素理论来说,虽然已经形成了饮食营养指南之类,然而,并没有针对性的、大样本的实验研究基础。并且,人要吃饭,不靠吃维生素维持生命。一个人每天到底摄入了哪些营养成分、其数量又是多少,对身体有何种影响,实际上现代医学目前并没有搞清楚,搞准确。众所周知,维生素理论创立是在相关病症出现之后。医学家们通过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对病因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与疾病相关的维生素,形成维生素理论。
因此,现代医学、现代中医的养生理论,可以借鉴参考,但不能奉为圭臬。
1.2
顾名思义,“养生”即是“养护生命”,就是保养身体。
我以为,每个人的生命、身体并不相同。如果不以自己的身体状态为养生的基础,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而是简单遵循现代医学包括中医的养生理论,听从他人之说,按照他人做法来养生,岂非邯郸学步,舍本逐末。
进一步,我以为,一个人终有死亡,生死是自然规律,因此,祈望长寿是奢求。一个人吃五谷百草,呼吸空气,饮茶喝水,接触外界各种物体。受自身条件限制,个人很难保证进入身体的物资完全无害,难以绝对避免残留农药、细菌病毒的侵袭;一个人要生存,又有社会家庭责任,自己必然各种事务缠身,有各种劳作、工作,难以绝对保证有充足的休息和保养,难以绝对保证不承担对健康有风险的工作。长此以往,怎么能有绝对健康的身体?因此,到开始讲究养生的年龄,企盼绝对健康是苛求,只能追求相对的健康。
人固有一死。若遇到值得自己慷慨赴死的事情,若遇到值得自己甘冒健康风险也要做的事情,则养生之事可视为轻若鸿毛。
故此,我以为,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天理,顺其自然。故应不冒无谓之险,不做自伤之举,摒除不良嗜好,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劳逸平衡,清心节欲,随遇而安,达观乐天。
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2
先说寿命。
每个人的寿命都不可预知。因此,延长寿命不是养生的目的。
诚然,一个人爱惜或者不爱惜身体,必然对自己的寿命产生影响。但是,某些不良行为对人的寿命有多少多少时间的缩短之类的养生说法,显然也是耸人听闻。我以为,一个人应该尽量摒弃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但也不必谈虎色变,或者杯弓蛇影。
再说健康。
人体健康所涉及的范围极大。肺活量、弹跳高度、视力、握力、爆发力、体重、血压等等,实在数不胜数。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天生就不一样,几乎所有健康指标都因人而异。
因此,我以为,不要由于一些指标超出范围就担心受怕。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应该关注自己的各种健康指标的稳定性及其变化趋势。
举体温为例。
正常体温有不同说法,如腋下基础体温的正常范围为36.1~37.0、正常腋下基础体温范围为36.0~37.0、正常腋下体温为36.5、正常腋下体温范围为36.3~37.2等。而在大约二、三十年前,医生和普通人认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0。据说,体温标准最早来自于19世纪的一位德国医生。当时他采集了25000人的正常体温,经过统计处理,得到了正常体温数据的平均值即37.0。目前,世界公认的人均基础体温的平均值则为36.5。
由此可知,所有健康指标都是统计数据;而相比于统计结果,总有例外。此外,仅仅体温超出基础体温的正常范围,不能成为疾病的诊断依据。
顺便说到,就正常体温数据的37.0而言,25000人的统计样本相对于几十亿的世界人口,显得太小,而且可能只来自德国,不能代表世界。
因此,养生的目的也不是把各种健康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事实上,人们都是因为身体难受,出现各种活动困难才就医。故此,健康就应该定义为身体不难受、能够开展生活的各种活动。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也就应该认为,养生是保持健康。
3
3.1
人的体质自然各有差别,而且天生迥异,所谓天赋不同。胖瘦高低、壮硕羸细、强健病弱皆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各种健康指标均可描述体质的某一特征,又因天赋而有差异。
大体上,可以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的总体状态,包括人体的工作能力、承受负荷的能力以及适应外界的能力等等。这是一个笼统的、定性的概念。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体质是指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身体素质。一个人的先天体质影响其一生的身体,决定其健康状态与所患疾病。
在现时或后天角度,先天体质与人体总状态并不相同。现时人体总状态受到先天体质的影响,并体现、包含了先天体质,因而先天体质只是现时人体总状态的一部分,而且先天体质已然发生改变。
现时人体总状态即体质是养生的基础。从养生方面说,根据自身现有体质,利用各种手段,保持身体健康,或者改善自身体质,就是养生的活动和过程。
3.2
传统中医理论对先天体质有不同说法。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从阴阳学说出发,将先天体质分为5种,太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阴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
另外一种传统中医理论按照五行学说,也将先天体质分为5种,分别是木性之人、火性之人、土性之人、金性之人、水性之人。
阴阳、五行学说有一定道理,甚至有丰富的辩证法,但这种先天体质分类方法很难落实,因为没有明确的、量化的标准区分阴或阳、定量其少与大,或者区分五行属性。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
人体始终处于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中。在生病或者养生之际,已经距离出生有很长时间,因此很难从一个人现时的体质推断其先天体质。
3.3
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现代中医有加以发展,提出根据人体健康状态,区分体质的说法。这实际已经不是先天体质之说,故我称之为后天体质之说。现代中医理论有9种体质、10种体质的两种说法。
3.3.1
首先,根据人体健康状态,将体质分为两大类,正常体质和异常体质。健康人体就是正常体质,称为平和质;不健康人体就是异常体质。
其次,将病人的气血运行与阴阳、正邪、盛衰、虚实相结合,将异常体质归结为9种。其中4种为虚性体质,5种实性体质。
虚性体质总体而论为气或血不足,阴或阳虚弱。
(1)气虚质
(2)血虚质
(3)阳虚质
(4)阴虚质
实性体质总体而论为气血充足,但阴阳失调,并存在邪气侵体。
(1)阴寒质
(2)阳热质
(3)痰湿质
(4)瘀血质
(5)气郁质
3.3.2
在9种体质说中,不采用层层分解的方法,直接根据人体健康状态,将体质分为9种。
(1)气虚质
(2)阳虚质
(3)阴虚质
(4)痰湿质
(5)湿热质
(6)瘀血质
(7)气郁质
(8)特禀质
(9)平和质
3.4
体质是养生的基础,一个人应该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中医所说各种先天体质难以确定,后天体质侧重于非健康或亚健康,以先天体质、后天体质指导养生不够合理准确。
因此,定期体检是掌握自身情况的必要手段。我以为,应该将体检所得各种健康指标加以列表,并按时间轴做出曲线,以观察各种健康指标的稳定性和变化趋势。
各种健康指标的波动和轻微的变差,应该属于正常。指标轻微变差一般是因为年龄增加、身体老化的缘故;指标波动则出于身体状态本身也在波动之中,或者因为检验误差。
虽然健康就是身体不难受、能够开展生活的各种活动,但是,人体并不特别敏感,有许多疾病存在潜伏期。应该通过定期体检,以求尽早发现潜在疾病因素,尽早调理身体,恢复体质。因此,各种健康指标出现明显变差、或者变差速度较快的情况,应尽早就医,获得治疗或调理建议。即使没有疾病风险,遇到这种情况后,听取医生的建议,对预防疾病也有裨益。
4
4.1
经常有人将人体比喻为机器。
在有些方面,人体确实像机器。如机器需要加油润滑,加以保养。人体也需要保养。机器会出毛病,需要修理。人体也会生病,需要治疗。机器会老化报废,人体也会变老、死亡,等等。
从养生方面说,人体保养不能机械,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保养。
前面说过,养生之道,须因其天理,顺其自然。应不冒无谓之险,摒除不良嗜好,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劳逸平衡,清心节欲,随遇而安,达观乐天。
“因其天理,顺其自然”是养生之总纲。
“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劳逸平衡”是指生活要规律。
“清心节欲,随遇而安,达观乐天”是指心理健全坚强。
身体自有需求,自有运转规律,会本能地规避危险。这就是身体的天理。另一方面,自身体质是身体需求、运转规律的根本,任何人都不可能超出自身体质完成身体负荷,如普通人打破百米短跑的世界纪录。这也是身体的天理。按照身体需求和运转规律来生活,保护好身体,就是“因其天理,顺其自然”。
故饥应餐,渴应饮,热减衣,冷添衣,困该睡,醒该起。故不能做危险动作,使身体受伤;不能明知会受伤而故意为之;不良嗜好会伤害身体,应该戒除。
生活要规律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全坚强就是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4.2
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但一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人的本能要求也不多,无非是饮食、睡眠、活动。因此,古人云,人的生活要求只有“食不过一斗,眠不过三尺”。
我以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无非是24小时内生活内容(包括学习工作)的选择安排和饮食内容的安排。前者和作息时间安排有关,后者和饮食喜好有关。生活有规律是一种习惯,没有规律也是一种习惯;饮食讲究营养平衡是一种习惯,不讲究营养平衡也是一种习惯;衣食讲究吃得好、穿得好是一种习惯,不讲究也是一种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困难,只是要求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想法欲念。
如果没有过多的想法欲念,则对眼花缭乱的外界事物、活动均会保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心态,生活就会变得简单。生活简单就容易安排日程,就自然会有规律,自然而然地做到劳逸平衡。生活简单就容易安排饮食,容易做到营养平衡和饮食有度。
作息时间和饮食喜好因人而异。
起早或者起晚都不必刻意重视,只要精神充足,有适合自己的睡眠长度以及必要的午休、日间休息即可。饮食喜好需要适当注意。中国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偏爱吃米饭,这只是习惯以及心理偏好,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身体。因此,需要静心感觉、体察身体的反映。
4.3
事实上,因为人是灵魂与肉体高度和谐的生物,精神的欲念一定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态。
因此,需要注意调整心态。
遵从“食不过一斗,眠不过三尺”,节制自己的想法欲念,就可以做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是一种心态,长此以往就成为心理习惯,就可以做到清心节欲。
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就没有太强的好胜心,就不会承担过重的工作负荷。坚持一段时间,这种心态就会成为心理习惯,就可以做到宠辱不惊。
知道“很多事情自己无法控制,只能接受”道理,就不会杞人忧天,就不会思虑过多,就能养成随遇而安的心理习惯,保持达观乐天的心态。
有很多故事,如塞翁失马、堕甑不顾等,都给予我们的养生哲理的启迪。
5
即使不认可宿命论,也应该承认,几乎人生所有事情,都很难看出因果关系。
养生一事,也是如此,不必强求。
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