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书法秘诀》之后
(2023-01-08 20:54:16)
标签:
文化教育 |
写在《书法秘诀》之后
张珏成
对于书法,我是一窍不通,既不是书法爱好者,更不是书法家。之所以对书法还有一点儿兴趣,只因为两点。
首先,我的字实在太难看,若讲字如涂鸦,还算是夸奖了。无论用毛笔、钢笔、铅笔,还是眼下极为普遍水笔,总之,不管用什么笔,我的字都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我对书法家充满崇敬和佩服。看见人把字写得漂亮,也是非常羡慕。
其次,由于自己写出的字太难看,就有些逆反,偏偏喜欢看书法作品。也许是心里藏着一种侥幸,希冀突然顿悟,一下子就能写出还过得去的字呢。
因此,有段时间了,有朋友通过微信,转发了一个帖子,就是这个《书法秘诀》。我当时真是狂喜,如获至宝,立即收藏保存,并下载到电脑。当时感觉,写好字的机会来了,找到途径了。
后来,稍微细看了一下,真是大失所望。
给这篇文章做个详细注释,完全是一时兴起。因为这是一篇奇文。
奇处之一,是此文的自抬身价,不仅是标题党所说的“《书法秘诀》为清人所著,乃清代书家私相传授之钞本。”文中有“余虽得元宰嫡传”、有“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文末还有“余学书三十年后,始缘钜得其传。”如此说法很多。
奇处之二,是此文良莠并生。其中确有一些书法要诀,当为练习书法的体会;也有一些评论古代书法家的文字,作为一家之言,或有参考作用。但是,其中也有编造的内容。
奇处之三,是此文实际并非一个作者完成,是若干人以某人的心得为基础,不断添加形成。这点应该可以从文中所叙述事情的发生时间看出。考证时间线也是考据的一个途径。
网上有署名清·朱和羹的《书法秘诀》,有著者为倪后瞻的《倪氏杂著笔法》,内容完全一样。在搜狐网上,网名为“兰州成功美术馆”的作者在2018年11月10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为《〈倪氏杂著笔法〉在书法理论领域起到什么作用?》。文中介绍余绍宋著《书画书录解题》中,论证《倪苏门笔法论》为《倪氏杂著笔法》的节录,并将两者的作者归入“失名”一类。“兰州成功美术馆”利用余绍宋的考证,由清钱塘丁氏秘藏抄本的“鹤庐”、“曾藏丁辅之处”、“小龙泓馆”等收藏印鉴、丁敬身题语,特别是书题为“苏门倪后瞻著”,认为《倪氏杂著笔法》作者即是倪后瞻。
其实《书法秘诀》的作者是谁,并不妨碍观瞻。内容能否有益,能否指导书法爱好者的实践,才是关键所在。我通过注释,详细看过了这篇《书法秘诀》,感觉“欲学书者,必得传授”是英雄欺人之语。虽然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但也有“青胜于蓝”的说法。因此,就有“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说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说法,“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的说法,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根据我这个接近古稀之年的人的经验看,统统都是励志之论,不一定能够兑现的承诺。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都是白费劲;如果没有幸运和悟性,那么就是“书山有路走不通,学海无涯转圆圈”。
书法是艺术,而艺术更多的需要天赋。我有一个朋友,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但一笔字非常漂亮,无论毛笔字还是硬笔字。我自己当然练习过写字,但始终不得要领。
也许,名师、天赋、勤奋、灵感、幸运,以及其他种种不可把握的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书法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