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术的对话
(2014-04-03 15:15:10)
标签:
武术太极拳运动规律内劲 |
分类: 龙城内家拳企鹅步核心技术 |
关于武术的对话
龙城飞将 旭日东升
有朋友在网上与我讨论太极拳、武术等问题,现在整理如下:
l
答:看过视频了,能看得出来,他们的发劲训练已经很不错了。
l
答:会的。心脏病在很大程度上与三高有关系,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过去人们常说这是富贵病,现在这种病变成了常见病,普通人的病。这种病主要是从包含习惯上加以注意。
练拳可以是长寿的一个条件,但不能说,只要练拳就一定能够长寿,因为长寿取决于多种条件,而练拳也有科学运动和不很科学运动,下功夫和不下功夫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练武术的并不一定长寿,比如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只活了61岁。
l
答:肯定是有影响的。但要分析具体情况。过去的人练拳,主要是为了提高技艺,提高格斗能力,也就是在追求成绩,没有主要追求运动的合理性,可能运动会有损伤,此其一。其二,实际上就心脏病来说,主要是血管淤积堵塞引起。人的血管壁上有了淤积的瘢块后是不可逆转的。此时人正常的合适的运动可以减缓这种淤积的速度,但根据医生的介绍,还不能逆转到这些癍块的消失。此时,若不懂人体规律,无节制地大运动量地猛烈地发劲,很容易千万血管的崩裂而影响到身体健康。
l
答:可以这么理解。实际上,任何拳种都在追求发劲,也就是爆发力。任何运动都在追求发劲,也就是一打一击的那一瞬间。比如乒乓球运动的抽球、羽毛球运动的击球、篮球运动的投篮等。科学的发劲是内劲,是身体消耗能量最小的发劲,也是对身体损伤最小的发劲。不很科学的发劲可以从视频上看得出来,累得人气喘吁吁,带有明显的僵劲,但这也是一种发劲,只能说是质量不很高的发劲。
l
答:可以看得出来,他们下了很多功夫,练得也不错。
各家有各家的练法,各有特点,我们并没有深入与别人交往,并不清楚人家拳术当中的奥秘。但我们的特点是,没有特点。哪个拳种、哪种运动有的某个动作有其合理性,我们就吸收。如果我们学过的动作不合理,不管当初多么珍贵地学来,一样毫不吝惜地抛弃。所以我们的武术现在没有门派,没有什么传承,我们是学习人体自己的运动规律。若说传承,我很欣赏德国的大师康德。他告诉我们,人类学习东西是发现自己,找回自己。
l
答:实际上,真传就是运动规律。
若当初某个老师曾经拜过许多老师,说明他特别喜欢武术。但他跟了好几个老师只是学到该门派的动作特点,或者得到了真传,或者没有得到真传还要靠自己去悟,这说明他的这几个老师对他传授功夫时可能过多地传授该门派的特点,以及师承等理论化的东西,对运动规律论述得不多。 如果是某个老师从运动规律上讲真传,他跟一个老师就够了,跟其它老师无非是再学点技法而已。如果他跟了几个名师,都是学了真传,那可能这真传就是各有其特点,换句话说也就是各有侧面,他还没有从根本的规律上理解武术的运动。所以说,若得到的真传是最接近人体运动规律,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去跟很多人去学习了。
前些年我曾很喜欢俞大猷棍法,这是缘于一次出差时在房间里看到中央电视台的片子。俞大猷是名将,也是武术上的名师,关于他的棍法有两个故事。一是他去收编一股土匪,他只带一条棍只身上山,给土匪们演示了一遍棍法,土匪就服了,愿意下山接受改编。这说明他的棍法十分厉害,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同时也说明那土匪也是十分懂武术的,不然根本看不懂。另外一个故事是他到少林寺,看到僧人们演练的棍法只有观赏性,没有实用性,就把自己的实战性的棍法回传给了少林。以后有段时间我对此有了浓厚的兴趣。但多看过许多人的视频后,对他们的规律有了一些认识,现在对这种十分厉害的棍法就较过去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l
答: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练法。依我们的练法,同样可以发出刚猛的劲力。打沙袋就可以看出出拳的速度、打击力度。古人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就是这个意思。
若开始就刚猛发劲,这有点类似形意拳上讲的明劲。这样在发劲时是表现在外的,有僵的成份。实际上这个阶段发力时劲力有一部分是损失掉的,是发到自己身上的。形意的第二个阶段是暗劲,有点类似我们所说的以柔入拳。形意拳第三个阶段是化劲,实际上是柔劲的高级阶段。所以我觉得,形意拳从大的方面来看就是两个阶段,一是明劲,二是暗劲。
进入柔的阶段,在发劲时同样可以有爆发力的,而且可能看似没什么功夫,打到沙袋上就看出来了打击的效率了。
l
答:没问题的。只要你分得清功夫的两个方面,就不会影响。功夫就是分为体力的方面和巧力的方面,也就是内力的方面。有体力当然是好事。
事实上,功夫分为三个方面,除体力和巧力外,还有一个心理因素,也有人称之为“心力”,包括练拳时的持之以恒,包括格斗时的稳准狠等心理素质。
际上,真正的格斗能力与体力也是有相当关系的。耄耋老人把人一群人打得落花流水只是表演示范,若实战来几个没练过拳的农民肯定能把这懂太极拳的耄耋老人搞掂。
许多人在很长时间练拳没有长进,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分清楚功夫的这三个方面。练体力的时候练内力,练内力的时候练心力,练心力的时候又去练体力,耽误了时间,也不可能追求到他们心目中的出神入化的神功。
l
答:体力是一定要的。若我年轻,我也会去武林风,上去试一下自己到底几斤向两。武林风这个节目我常看,我常感叹,若那些选手有了我的这些技术,会提高成绩的。
l
答:我也研究过一段李小龙的截拳道,实际上他的截拳道没有什么特别的,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他也是在强调运动规律。如果说他有没有其它门派的特点,我觉得已经没有什么,他已经升华了。如果一定说他的拳有什么特点,那就是运动规律。
强调运动规律,也是他的特点。而别人还在讲他跟谁学过。其实,他跟谁学,仅是他的入门。他真正的功夫长进是找到了“运动规律”这个关键词。
l
答:学咏春,仅是他对武术认识的一个阶段。实际上,他一定是抛弃了咏春的许多东西,只不过出于对师父的尊敬,他会说是向谁学的。其实他的东西已经完全和咏春不同了。以他的悟性和钻研精神,他原来就是学其它任何拳也会出来蜚声全球的成绩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各门派都在实战的大师出现,都与他们掌握运动规律有关系。谁掌握运动规律多,谁的成绩和进步就大。谁死守某人教的某个动作不敢改变,谁的进步就不会太大。正如我现在的东西,和我学过的长拳、形意、八卦、太极都不同,是一样的
l
答:我们大家只是业余的武术爱好者,并不是专业人士。而人家是专业人士,有些动作我们业余时间练是做不到的。但无论如何,在这种近距离格斗中,最接近武术运动规律的,最容易胜。
就是说,有的人从小锻炼,有些特殊高度、特殊角度的动作,他可以做到,我们做不到。这时不要刻意模仿,这样容易吃亏。我们做自己最容易做到的动作。
事实上,中国人专业队的散打也是很给力的,我也看过一些比赛的视频。业余教拳的大师们,见了专业的普通队员,可能一拳就被放倒了。尽管大师会比这些队员年轻,懂得的武术知识比这些队员多。
l
答:是的。身体好,有体力,年轻,反应速度快,就能占先机。在激烈地对抗中,大师们是来不及发劲的。所以有名家讲过,不管有多高的功夫,在实战时很难发挥出平时练拳的几分功夫。实际上就是在讲,平时练拳可以演示发劲,一拳能打死牛。实战中双方都在动,很少有机会让你能发得出来劲。在实战中,发出来的劲都没有平明练拳时发的大,但双方都在动,动的人被另一个人发了劲抽打出去,威胁力是很大的,被打的人危险也是很大的。
而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的致命的一击,一定要以刚才所说这么多东西为前奏,否则那个致命一击一是发不出来,二是发出来容易被人化解,三是容易被人借力。
可以说,你若从思想上明白了这些,然后再在练拳时体悟感知到了,你很快就可以达到一定水平,可以和爱好者们一起玩玩。但和专业的散打队员,还是不要去硬碰硬了,除非你想变成专业的。
相反,视频看得多了,我们可以知道,许多讲内劲的大师,一是不懂得真正的内劲的含义,还在那里从不懂武术的金庸那里贩卖超乎人体正常体能的根本不存在的“内劲”。二是他们在做发劲动作时,许多人也是做得太夸张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夸张。三是这些过度夸张的发劲在速度很快,剧烈对抗的实战中用不上,因为对方不给你时间让你调整好气息,让你用“气”来摧毁别人。相反,夸张的发劲动作有可能是对方向你进攻的机会,存在着危险。
l
答:专业运动员可能从理论上不一定懂内劲。但运动成绩最好的,协调性最好的,一定是最接近内劲的。而现在体育院校都在开生物运动力学这样的课程,就是教导体育专业的人们掌握运动的规律。
我研究过这些书,它们的共同就是是显著的。但也有一个方面需要加强,这就是,太极拳讲究从柔入拳,形意拳由刚后来到暗劲,也就是柔劲,体育院校却没有这些研究。不过,当我们接触其它运动教练的时候,他们也会讲一些“松”之类的话。这些内容应该是生物运动力学所要写进教科书里面的。
l
答:有这种可能。金庸本身不懂武术。但他创造了一个“内劲”的神话,许多 武术家就跟在不懂武术的金庸背后去给人讲武术的神话。这些神话也只是神话,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被“神化”,却到处去“神化”年轻人。真是误人子弟,耽误年轻人的好学之心。
内劲是亦常见于小说中的说法,金庸较早的在武侠小说里提出了内劲的感念。和传统说的气功相似,但在小说中的效果却要比气功强悍很多。金庸认为内劲是一种由呼吸吐纳产生的内部的力量,依靠真气在体内运行,而产生可以作用于外部的力量!显然有神化的因素。
武术上也有类似的概念。而且,不懂武术的金庸深深地影响了武术界,之后武术界也喜欢用“内劲”这个词。有一种观点说,内劲就是经过武术修炼,全身骨节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因其运转隐于丹田而不显于外,故名"内劲"。这个概念是一半人化,一半神化。
科学上也有用内劲这样的词的。地球物理、建筑、机械力学等均有这样的名词。但在这些学科中,内力的含义与武术上的内力、内劲的含义恰好是相反的。在这些学科中,内力原是内应力,是一个事物或体系内部不同部分之间互相作用的力。以地质物理上的现象为例,当一种内应力打破平衡时,就可能就产生火山爆发,地震等释放能量。这是由于各部分打破了原来的平衡和协调关系而向外发力。而在武术上则是指人体的各部分高度地协调向外发力。
l
答:对的。大概就是这么些好处。关于武术的意义。其中还有一条,以太极为例,我们说它最符合武术的原理。那么,就有一种思维与做事方式给你。这一点和你刚才所说的第四点略有不同。你的第四点其实主要是伦理概念,讲做人的原则。我所讲的却是做事的方法。这一点,和矛盾论很相似。事物分为两极,处理问题时要根据这两极的规律来,这样就能有好的效果。
l
答:看你是和业余的比,还是要专业的比。你想成为一龙,就一定要和强手去对决,少不了挨打。要有这种心理准备。这就是弃文从武了。
l
答:仍然可以说是绝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可以锻炼的呀。
不过,年纪太大的了时候,一般来说就不可能达到他们的水平了。正如乒乓球一样,许多拿成绩的人,是从小做起。若你想提高成绩,就是这样。一路上许多人被淘汰,达到邓亚萍这个高点的人极少,而且充满艰辛。
我们要唯物地看问题。你掌握了这门技术,可以提高你的对抗能力,但不能保证你永远地胜过别人,因为你还有许多弱点,别人还有许多强项。
l
第二个问题,事实上,现在对许多人来说,包括对一些教武术的老师,都是过程大于结果。或者说,许多人根本是没有结果,只有一些武术的神话。我们许多人的学拳史都是很坎坷的,坎坷的学拳史,就是你说的过程大于结果。
以学到了运动规律和原理为前提,只是不一定做职业选手。但作为一种业余拳师,还是可以学到一定的功夫的。至少在和人格斗时心里不发怵。说过程大于结果还有一种意思,这就是,学拳不是为了打擂台,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以及思维!
这样,关于过程大于结果就有了两种解释。一种是没有结果的。而第二种,实质上是有结果的,而且这个结果也是他预定的。不一定去打擂台,做职业运动员,同样可以练武术,作为一种运动方式,调心,壮体。
20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