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报纸的生命力不过八小时,报亭上报纸的活法更是分秒必争。
两会开幕的第二天,我在一家邮局报亭边上呆了俩小时,经过五年半的努力,本报已经成为北京人的生活日用品。路人来买当天的早报,一般只问有没有“这报”或“那报”,很荣幸本报属于“这报”,是二者之一。你如果对我这说法不认可/不服气,请先别开骂,可先找个报亭站会儿瞧瞧;你站够了时间,我就认可你的结论。
十点多的时候,一位白面皮的阿姨来买充值卡,顺便还想要份五毛钱的“那报”,掏钱了才想起来,“那报”涨一块了。邮局摊主是位山东大姐,知道邮局目前和本报正处于包办婚姻的蜜月期,加上我在边上站着,赶紧向阿姨进言:看“这报”吧,还是一块。阿姨冲着“这报”上下瞅了两眼,转头再看看“那报”,“还是那报吧”,阿姨迅速作出了决定。
很显然阿姨是看上了那报的大红封面。联想到南都两年前的改版,封面简化成了一张超大新闻图片,周桓说南都改版后更坚定了办“严肃小报”的大方向,话有点损,卖相的确是强悍了。
“阿姨”只是个案,更多人是直接点名要“这报”或“那报”,并不游移。看来要想从二者之一变身为不二选择,那还是有距离。或者这么说:细分的报业市场里,你不可能把读者一网打尽,有得必有失,这是读者选择的问题,不是你想不想成为“不二”的问题。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封面图片,那是报纸的脸面,一看就知道“出事了”,那样的报纸才好卖。看报纸不是读文件,“不出事”的报纸没人爱看。报亭上零售报纸的生命力,只是读者匆匆一瞥的那一瞬间。
但是,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办报纸的目的,难道就只是为了“好卖”吗?
叫我说?好像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