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一片荷塘
(2012-11-15 21:25:58)
标签:
杂谈不拘一格教语文史金霞教育 |
分类: 教语文,说语文:说是为了生活 |
整理这个课程的过程,是一个相当愉快的过程,因为我又经历了一次我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活泼的热烈的过程,也是一个安静的沉稳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稍纵即逝的过程,也是一个短暂却历久弥新的过程。
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样阐述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设计这个课程的时候,我尽量把自己置身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克服自己“讲课”的欲望而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片荷塘”。
《荷塘》之后,《我与地坛》则是另一个重头戏了。
我把它也当作一个值得开发的课程资源,首先,阅读课文,师生共谈,感受“母爱”体验“亲情”;然后,以徐晓《半生为人》中的《我的朋友史铁生》为引线,再联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合欢树》以及《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中的相关文章,让学生对史铁生其人更多了几分真实贴切的感受;最后,把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全文补充给学生,师生共同反复研读,以求彻底、清晰、准确地领会此部散文。
如果说,《荷塘月色》的设计是在“教语文”的话,那么《我与地坛》则是在“教课文”了。此处我只能简述流程,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就此再专门撰文录述。
第一步:学生自读文本。要求试探把握文章的主旨,从散乱的形体之中去聚合神髓,此外,把自己在阅读中难以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反复体味,联系语境,能解则解,难解存疑。
第二步:学生交流阅读认识。概谈整体把握之主旨,先自由交流,再以文字出之,是为个人初探,不是定论。再将各人所存疑点,按照课文章节次序,依次提出,课堂上大家共同探究解决。
第三步:教师解读文本。依次解读,将学生忽略的核心焦点提出,以问激疑,以问促思,彻底廓清认识;逐章梳理,形成清晰脉络;绾合全文,达到准确把握。
第四步:师生共品文本。再次以文字形式表述,乃读后感之汇总交流。
此后的《花未眠》一课,仅以一个课时,读两遍课文、揣摩几个句子、把握文章主旨则罢。
之所以《别样的一片荷塘》后,追述如此,是为了表明我对于语文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教材的一个基本态度,所谓“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我以为,就是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通盘把握教材设置的基础上,自由而不任由,自主而非自专,引进活水,勾连拓展,大胆取舍,详略有度,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从而,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让有限的教学素材,变幻无穷的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