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风泱:会以沉默——读李海鹏《晚来寂静》

(2012-11-05 17:39:17)
标签:

杂谈

李海鹏

晚来寂静

分类: 知我者,自有在:孤儿院里春秋

季风泱:会以沉默

                     ——读李海鹏《晚来寂静》

高三 2  

 

一个月前,正逢迫近的考试,胸中气血翻涌久久难平静。于是我自然而然地转向书寻求慰藉。在我读过的书中,《晚来寂静》定是首选。无奈手边并无此书,网上也仅有试读版,因此真正再次读到,却是在七月痛定思痛时。

初读一书,犹如亲自驱车在山间穿行,既要留心路况,又希望尽可能多览胜景。一心二用,其效必衰。第一沏只是洗茶,香味更在后头。再读时,即使谈不上驾轻就熟,也可谓熟门熟路,这里降档,那边急转,少了初次的惊艳感与好奇心,却更能领略周围风光。

若有人结伴而行,他人不免对风光进行一番品头论足。搜索时看到的书评,竟是毁誉参半,远不及对作者李海鹏《佛祖在一号线》的普遍认可。而在我看来,后者并无特别之处。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仁者见仁,山水之好,因人而异。

其中引起较大争议的便有本书的语言风格。开篇就写景,众人大呼“耍文艺范”“拽文”,不就笔锋一转,从主人公的少年时代写起。风格似乎从散文转向以记叙为主的小说,但绝非纯粹的故事性强的小说,倒是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似(粗略比较。坦白地说,《不》我只能算“看过”)。他的文字读来有观行云流水之感,仿佛置身于江南丘陵,波澜不惊的语气,置身事外的态度。你能从中体会到从容不迫,因为这是作者在一切结束之后写下的,就像我此时是第二遍阅读。

文中第一、第三人称交替使用,毫无预兆和规律,似是随性写就。然而无论以何种视角,语气均诚恳亲切,如老友重逢,壁炉旁,促膝夜谈。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样的语言,只有自传体小说才有。一个作者再怎么厉害,创造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更何况文学来自于生活。战争大片能做到以假乱真,在纪录片面前,则是不堪一击。剧情看似平淡,一晃而过的角色比比皆是,似是静心安排,或像信手拈来,其实这才是原本的生活。

纯净的素材加上高超的手法,如此真诚的作品足以打动大多数读者。

心归心,脑归脑。在感动之余,我渴求寻找“寂静”的真实含义。书上出现多次“寂静”,尤其是结尾这一处:“可是夏冲只想闭口不言,在这晚来时候。”得!不说话,三十万字,那么他一开口,举国搬迁的可不止图瓦卢一个了。可是李海鹏确实未曾说过一句,我至今不知他的音容相貌或者字迹,我们只有纸上的交流——也许都谈不上交流,从头至尾,只有他在“说”,我在“听”,我答以见解,他回以寂静。

暑假的修业式上,史林学姐说得好:一篇文章发表后,它的理解权就不再属于作者,读者想怎么解释都可以——尽管对作者来说只有一种,但并不能为它独尊,所有的解释只要合理便是平等的。

李海鹏有意无意间加上的准确的年代,反复出现的“历史的猴子”,众多人物的生活。我只是觉得,夏冲不想说话,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他发现,语言甚至行动也改变不了什么。他最好的朋友生活不如意,自己的感情也分分合合,邻居、父母在历史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他放弃了抵抗,用沉默来应对这一切。

阅读对我而言并非刻意要去归纳一个结论,重要的是阅读这个过程本身。通过文字的链接,两人的精神在无言中会面,这一过程并未上升到语言层面,无疑,更为高效、保真。我们依赖语言,又痛恨语言,它的无力及弊端,在运载的信息量极大时,我们就能切身体会。

终究,“一眼万年”的境界只怕在万年之后才能达到。此刻李海鹏以沉默和寂静至此境界,我同样无言以对。

2012-07-30 19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