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师生关系》书摘:每个孩子天天向前走去(一)
(2012-10-06 07:59:22)
标签:
史金霞《重建师生关系》教育杂谈 |
分类: 知我者,自有在:孤儿院里春秋 |
每个孩子天天向前走去
(一)
2010年6月21日下午2点55分,午睡醒来,登陆QQ,看到了这样一段留言:
“史老师,下午好!打扰了!昨天上课,一学生递给我一张纸条:‘老师,卷子上的“把宋濂和我们对比”的题目是不是说明了出卷子的老师有一种仇富心理,或者对富N代的一种偏见,这种题目也能考么?’我还没有想好怎么回复她,因为这个女孩子家里特有钱,思想很独特,从来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平时在班级里我行我素。我该怎么处理呢?”
留言人是学校初中部的芳芳老师,她是我在学校主持的“青年教师成长沙龙”里的一名“沙沙”,教初中语文。
我赶紧回复:“来了,来了,呵呵,我睡了会儿。那个题目是怎么出的,你打给我看。”
芳芳果然还在线:
“呵呵,太好了!具体题目是这样的——有人说,宋濂因为‘家贫无书’而借书,又因借而‘手自笔录’,所以成就了宋濂的学问。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因为‘家富书易得’,也就不用‘手自笔录’,所以也就学业难成。你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试卷我没见到,初中的教材我也不熟悉,我得确认一下信息:
“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因为‘家富书易得’,也就不用‘手自笔录’,所以也就学业难成。——这也应该是‘有人说’的内容吧?独立的一个题吗?宋濂这个文章是你们课本里的吧?”
芳芳:“是的。”
好了,这个题目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现在得了解下这个过敏的孩子的情况了:“那孩子有平时有什么案例呢,你印象深的?”
芳芳:“有一次自习课传纸条,被巡视老师发现,扣分了,班主任找她谈话,要她自习课注意点,不要为班级扣分。她说,与人交流是我的自由,我不能保证不扣分!一边说着一边还用挑衅的眼光看着班主任,把班主任气哭了。”
我不予评论,接着询问:“还有吗?你跟她有过冲突什么的吗?”
芳芳:“有一次,班主任发现她跟广东一个男网友网恋,很着急,怕她受骗,于是打电话联系家长。他们具体的谈话我不清楚,大概就是,他们家有的是钱,什么事情都可以摆平的。”
我不禁笑了,问道:“呵呵,他爸妈是做生意的?”
芳芳: “嗯。”
我问:“多大的生意啊?”
芳芳:“我四月份接班的时候,其他老师就告诉我,不要去碰那个学生,惹不起,她上课经常睡觉,根本无视老师的存在,有一次上公开课,她居然也睡着了。她家的生意应该蛮大的,她在日记中写过,她老爸看不起一切收入比他低的人。”
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大致如此了,我转而问她:“你觉得这孩子有什么优点呢?”
可能被我问蒙了,芳芳想了足足有一分半钟,才勉强回答道:“如果非要说优点,不知道‘敢于突破定势思维‘算不算?”
我笑道:“当然算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用框定的模式去评价她,她用金钱来衡量世界的观点,不是她的错,是这个社会教给她的,其中既包括她的父母,也包括其他人,甚至还有老师们。你说呢?”
芳芳沉思了片刻,说:“目前,所有的老师对她唯恐避之不及,这个学生很喜欢钻牛角尖,您说的也对,家庭对她的影响太大了,我们也有责任。”
我补充了一句:“家庭的影响只是一小部分原因。”
“社会更有责任?”芳芳很敏锐地说道。
“是啊,是社会不断证明给她她爸爸的观点是对的。”我本来还想说,包括她的老师们,但是,暂时忍住了。
“可是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还是受家庭的影响大啊!”
“她在学校呆的时间远比在家里多。你平静地想想是不是?”
芳芳:“是的。”
“她爸爸的观点不断地被得到证实,你说她怎么会不相信有钱就是一切呢?”
“家长如果注意引导就好了,毕竟有许多家境好的孩子各方面发展都很好啊!”
芳芳还是在强调家长的责任,可是她没有意识到一点,这个孩子的父母是成年人,他们的观念已经是如此了,甚至是不可能改变的了。如果此时,教师还是一味地只强调家长的责任,那么就意味着教师是要放弃自己的责任,并且为自己的失职而寻找借口了。
于是,我便直截了当了:
“我倒觉得是如果老师注意引导就好了,因为她父母是成年人,观念是很难改变的,而孩子的思想观念,其实是可以被多方面影响而改变的。”
“嗯,看来只顾着抱怨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挑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我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契机。”芳芳果然有勇气。
“是啊,说明孩子是想跟你交流的。你终于认识到这一点了,很有进步嘛!”我发自内心地喜悦。
“史老师,你真好,听了你的话,我的心理不那么‘阴暗’了。”虽然芳芳松了一口气,其实,这才是她的教育工作的一个开始。
我接着说:“你只有先转变了对孩子的观念、改变了对她的态度,你才能逐渐走进她的心里,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是啊,我一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她,忽略了她还是个孩子,还有可塑性。”
“那你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纸条事件,你自己先分析一下,说给我听听。”好吧,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正题了。
芳芳:“好的,模拟对话——”
我:“好的。”
芳芳:“师:宋濂因为家贫,学有所成,是不是所有家贫的人都能学有所成呢?”
我:“很好的思路。”
芳芳:“不好意思,还没打完,按错了……”
我:“从你这个开头就能看出思路来啊。你很聪明啊!”
芳芳继续模拟:“生:不是。师:家富的人都不会有成就吗?生:不是。师:举一些例子呢?(生不语)我认为你就是家富而学有所成的最好例子啊,作文有文采,有思想。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家富而学业难成的例子呢?
我:“这个思路很好。接下来,你告诉她,做题目要认真审题,其实这个题目是开放性的,命题人并没有框定答题思路。”
芳芳:“生:有的。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出卷老师的用心良苦了,他想谆谆告诫那些人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也要勤奋专心。”
我:“这个‘有人说’,是可以好好讨论的,而‘你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这就是一个开放的角度。”
“你最后的模拟可以改一下,不一定非要告诫什么人什么,语文题最好跟道德说教分开;不分开,学生就会反感。她之所以反感,就是因为意识到这种道德说教了。”
芳芳:“哦,这也是我平时经常说的话,真的要改一改了。”
我继续说道:
“是啊。一定要将心比心,你想想,校长如果整天用这种说教来管理你,你会怎么样?也许你不会有这个孩子这样的财大气粗说出来,但是心里也肯定会有不满的。”
“引导孩子不断自我完善,好的教育是使之能够自我教育。”
“从今天的交流看,我觉得你是具备这个能力的。如果以前做的不够好,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
芳芳:
“改一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安逸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斗志,但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客观生活环境的恶劣、学习条件的好坏,关键在于主观上是否用心努力。”
“谢谢史老师的鼓励!”
我回复道:
“这些,可以让孩子自己去体会。”
“这个孩子很聪明,她会认识到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给学生现成的答案,不是个好习惯啊。”
“课堂教学也好,个别教学也好,讲解试题之类,都要注意留白,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提升的空间,如此他们的思维智力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芳芳:“今天受益匪浅啊,我也要自我完善!我今天晚上就找她谈谈。谢谢史老师,让我学到了那么多!!!”
我得给她打个预防针:“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你得有不断反复的耐心。”
芳芳:“嗯,谨遵教诲!史老师,你忙吧,打扰了你那么长时间!以后还会来打扰哦!”
我:“呵呵,不用这么客气,欢迎骚扰。”
看一看时间,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8点40分。
我登陆QQ,看到芳芳在线,便问她:“怎么样,昨晚谈了吗?”
“刚想向您汇报呢!谈了,有效果哦!”芳芳很满意地回复。
“嗯,有空的话,跟我说说。”我也很想了解一下效果如何。
“按照模拟对话进行交谈,当我说到家富也会学有所成,你就是一个典型的时候,她的嘴角有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接下来她掌控了话语权,滔滔不绝地跟我说,她喜欢评论一些文章,她觉得书上有些观点很虚伪。”
“孩子就是孩子,你积极地暗示,她会觉得温暖的。呵呵,她更相信你了,渴望和你交流啊。”听到这些,我也很欣慰,不禁感叹起来。
“晚自习的时候,从来不问问题而且上课睡觉的她居然有很多问题向我请教。”
“你也因此有了成就感吧,因为你认可了她,她也就认可了你。”
“而我更要感谢我的老师——您!”
“你可以把这次经历写成一篇文章,像小楠那样。她写出来后,第一次参加参加‘师陶杯’征文比赛,还获奖了呢。别说,跟她那次还很像呢,她那次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也是QQ里我跟她说的,也是说完后跟学生谈的。”赶紧趁热打铁,鼓励她记录下自己的教育生活。
“不过她说到一点,我印象很深。她说,书本上有些观点很虚伪,比如,要我们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果不圆滑一点、虚伪一点,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那是这个社会需要改造的地方太多了,我们中国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啊。教育人,都是说你这个样子将来怎么适应社会。却忘记了,社会就是由人组成的。一个个原本美好的人,就慢慢为了适应那个所谓的社会而变成了丑陋的人。”这果然是个聪慧的孩子,我真心希望芳芳能把这些话告诉她。
芳芳:“我给她讲了做人要外圆内方的道理,我们要坚守内心的精神家园,但在遇到具体情况的时候,可以适当变通,但要注意道德底线。”
“很好。民主也是妥协嘛,但是,妥协是有底线的。”我笑着回答。
“祝贺你啊!”
芳芳接着说:“史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因为要考试,我分析了她的情况,我说你作文不成问题,有思想,有文采,理解能力也很强,但是基础部分太薄弱了吧(因为她从来不背词语和古诗文)。她说,‘我最讨厌的就是死记硬背’。”
“那你怎么说的呢?”我并不急于回答。
“我说,你不背一些经典作品,就像巧妇做饭没有米一样。她说,她不喜欢看书的,她喜欢自己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知道这两句话的含义吗?”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陷入困境……”芳芳以为我在考她了。
“这两句很适合这个孩子。”
“太好了,您老有才了,我昨天就是没想到!”她这才恍然大悟,我是在模拟对话。
“还有一点,作为语文老师,你应该转变一个观念,语文里边的词语啊、文章啊、诗词歌赋啊之类的,需要背诵的,并不是死记硬背。背诵是有方法的,而且绝不是死记硬背,不是机械重复。”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必须得引导芳芳老师走出这个误区。
“哈哈,我又找到了自己的一个缺点!”这家伙,有点闻过则喜的意思呢。
“任何一篇文章、一首诗,如果融会贯通,欣赏玩味,根据内在的逻辑层次、情感脉络来背诵,都是事半功倍的,而且,不会忘记。你要教给孩子们背诵的方法,要通过理解体味,才是授之以渔。”我则继续语重心长。
“我要把聊天记录好好整理下来,像楠姐那样!这一点确实要改变了!”
“你的观念和方法改变了,学生自然就改变了。”
“嗯,努力!”
(摘自《重建师生关系》第五章《作为社会关系之一种的师生关系》之附录)
《重建师生关系》当当购书地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87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