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师生关系》后记: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勇敢走下去
(2012-06-23 18:45:07)
标签:
重建师生关系后记 |
分类: 不怨天,不尤人:做了就要担当 |
《重建师生关系》一书后记:
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勇敢走下去
史金霞
1
2012年的端午日,苏州城蒙在烟雨中。
午饭后,我斜倚在床,小寒问:“妈妈你说你要写的是什么?”
“后记。”
“那你不写了?”
我微微一笑,“我在想怎么写。”
小寒同学,小手一挥:“感谢我!”便飘然下楼去。
又一本书成,确实还要感谢。
我翻开半年前出版的《不拘一格教语文》一书,细细读那篇题为《把爱变成看得见》的后记。心潮翻涌不息,有些事,有些人,虽已前尘隔海,而旧袅袅未绝。
文字是个好东西,可以让记忆复活。文字是个可怕的魔,亦能使死水微澜。其实,这又都无关乎文字,文字好比是车辙,山路崎岖也罢,繁华满途也罢,车倾覆也罢,车飙飞也罢,辙痕都默默无声。它只负责记载,这条路上,你曾经走过。欢歌浩荡是它,悲戚寂寥也是它,众生喧哗是它,长途孤旅也是它,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勇敢走下去,只是,别忘了,回首看看辙痕,深深浅浅弯弯曲曲,那是你所曾经历过的生活。从它的深浅曲弯中,你可以看到,你曾度过了怎样的岁月,于是,你大约可以决定,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命运是个很奇妙的旅程,不到那下一站,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风景。
回头看,我礼赞一路的馈赠,遥望前方,我渴望未来的到来,期待并感恩。
周云蓬在他的散文随笔集《绿皮火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相信,人有命运,只要生活在地球上,地球自身的万有引力就是我们的命运。然而,人能通过努力改变它,集中人力物力,研制飞船上天,克服重力,飞向太空,这是对地球命运的超越。你不喜欢你的命运就努力造飞船,脱离脚下的重力,就是奔向另外生活的开始。”
2
有一种东西太厉害,厉害到好像不可战胜一样。其实,最怕的是你承认它的合该如此,那它就永远不可战胜了。因为,你已经化为它的一部分。
这种东西是什么?
比如,一种你认为不可改变的命运。比如,一种你认为强大无比的体制;比如,一种你甘愿卑贱地屈从的现实……
也许,有的读者,会误以为我在鼓励人们逃离教育体制,或者像书中的张宁那样,到外面闯荡,打拼一个新世界;或者像我所提到的郭初阳、李英强那样,在体制之外,坚持做自己的教育。我承认,我确实很敬佩这样的人。但是,我也并不认为,在体制之内,就不能实现自我价值。在体制之内,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违背自己,不出卖自己,空间就会越大。
雨果说:“我恨压迫,恨得刻骨铭心。”我说:“我爱自由,也爱得刻骨铭心。”
自由在哪里呢?卢梭说过,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缧绁之中。茨威格说: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
自由是有条件的,自由是需要努力创造的。如您所见,此时,在电子商务领域,初步获得了职业自信的张宁,他选择职业的这点自由,来自于他堪称艰苦的拼搏。而像20年如一日坚持举办人文讲座的樊阳先生,他今日所得之自由空间,也源自不懈的努力和各届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郭初阳的越读馆,李英强的立人乡村图书馆,都离不开他们在现实中坚忍不拔地努力。
如果,在体制之内,你不过是得过且过、怨天尤人地度过一天又一天而已,那么,在体制之外,恐怕,你也将一事无成。如果,你一心想寻找一个完满的环境,你以为,只有在那个完满如意的环境中,你才能够一展身手、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恐怕,你找到的,将永远都是失望。正所谓,“人情每处一境,始以为甚乐久而厌生,又以为甚苦,非平其心而复济之以养未有不思迁者。”
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怎么办?譬如,你选择错了职业。很简单,承认自己做错了,然后,放下它,去做该做的正确的事。
面对人生的痛苦折磨,要敢于承认撞车之错,然后,倒车拐弯重来。
2012年高考结束,我的学生严燮阳,在他这篇题为《一个相对公平的存在,一个工具——从高考说开去》的随笔中,这样写道:
“在现在这样一个病态疯狂的社会中,认识到自己是谁很重要。我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为了理想应该做些什么,因此不论高考的存在有多残酷,或者有多不合理,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途径之前,我都将利用它,只因我把它当做一种工具。
……一味地抱怨是没用的,绝对公平的理想世界只可能存在于梦中,而我们是活在现实中的。坦然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利用自己能利用,创造自己向往的,这才是强者所为,也是我选择的方式。”
3
教育,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劳动,需要智慧,耐心,技术,感情,不仅仅是思想。
但是,倘使没有思想,则又容易归零。
真善美的前提,是真,如果真缺席,那么善很可能成为伪善或者愚蠢,美很可能成为假象或者丑恶。我愿意从理性思考,我喜欢从感性观察。理性,告诉我们真,而感性,展示给我们美,有求真的勇气,有爱美之心,才能使善得到更多更好的土壤。
对于种种丑恶,“习惯”是很可怕的,习而惯之,则麻木不仁,则助纣为虐。如今,我们很多人所作的努力,只是回归原点,而不是奋力向前,这是悲哀,但这也是现实。面对吧,捂着耳朵不能说没有听见,蒙上眼睛不能说没有看见。所以,把手拿开,面对吧,一起重建。
感谢我的好朋友兼老同事——王亚楠、杨静娴、刘会和殷国雄,你们的慷慨无私,丰富了这本书的案例,我深知,这不仅仅是出于我们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你们和我一样,愿意为“重建”付出,真诚地付出,愿意为成长负责,勇敢地面对。
感谢我的朋友张宁,已经离开教育6年的你,先是买下50本我的《不拘一格教语文》,分赠亲友,现又在繁忙工作中,奋笔疾书,坦承过去的艰辛岁月。只因为,你得知,如今竟有多起教师自杀事件。
感谢我的学生——张婧,杜枞荟,张冲、黄晨,胡昕臻,徐梦骋,张徐楠、吴怡平、毛豆,小苏,小迪,北北,木不名……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我不能一一全部写出。感谢你们,为了真实地展现教育生态环境,你们愿意将所历所遭所思所痛,坦然与读者分享。
感谢常生龙局长,公务繁冗中细读书稿,为我作序,感谢黄耀红、苏小和、刘祥、樊阳几位兄长审读书稿,不吝赞词,为本书撰写荐言。感谢厦门的叶阳兄,湖南的cher老师,深圳的邓运清兄,以及关心本书创作并为之建言献策的诸位朋友和我的父母兄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播种一个动作,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个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我们播种什么?我们将收获什么?我们播种吧,继续,因为我们已经是别人的收获。
4
教育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教育本身。但是,身处教育中的每个人,都不应该因此而推卸忽略掉自己的责任,包括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包括校长、局长和部长。
在现实中,我们身处什么状况,是一回事;面临屈辱的时候,我们怎么做是另一回事。并不能因为处于弱势,令人同情,就可以说:懦弱苟且才是唯一的选择,就得容忍。正是充满了这种廉价的同忍,才会诸恶奉行,才会麻木日甚。
手中有一点权柄,而自知无德无能,生怕不被人尊崇,会怎么办?最愚蠢的办法,就是拼命地使用这点权柄,时时刻刻提醒别人:我有权,要听我的,要怕我的,要归我管辖的。这样的人,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身为教师的你我,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人,千万不要把这种恶习,传递给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培育的,不是努力去适应这个社会的犬儒,更不是让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可怕的恶徒,而应该是具备创造力的、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福祉和美好的健全的公民。
不要一味地抱怨环境、归咎体制、怨恨社会,须知,你我造就环境,你我便是体制,你我构成社会。所有这一切,你我必须负责,无论身处何地。努力吧,不是为了屈从,而是为了改变,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做个强者,勇敢地走下去。正因为现实的种种无奈,才更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支撑,互相取暖,获得前行的力量,一路走得潇洒矫健,充满热情!
这篇后记,我本来想写一篇很励志的檄文,结果,起笔吾家有女,继而往事如烟,这一个开头,差点写成散文。
不过,就像我亲爱的小闺蜜朱桂英所说:“后记里蕴含力量,诗意一点婉柔一点悲伤一点,挺好的。”这是不是,也是命运真实的样子呢,有点小迷人,有点不可预测,但是,你却依然珍爱着它,因此,你还在努力地试图把握住它的方向。
所以,最后,我还要再次感谢我的女儿蒋筱寒,你总是能给妈妈意想不到的收获。
史金霞
2012年6月端午日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