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教语文》后记:把爱变成看得见
(2011-11-29 10:54:18)
标签:
不拘一格教语文教育 |
分类: 知我者,自有在:孤儿院里春秋 |
后记
所有的工作都是空洞的,除非有爱。因为工作就是,把爱变成看得见。
——纪伯伦
写这本书,要感谢吴礼明老师,没有他2007年7月的一通电话,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草创;还要感谢2010年帮我审阅书稿的刘铁芳教授,他让我明确了书稿的修改思路;还要感谢2009年7月引我到张文质先生创办的“1+1教育网”建立教育博客的茅卫东老师,正是通过这个媒介,我与胜楠编辑相识,她约我写一本师生关系的书,我先给她看了这本关于语文教学的底稿,过目之后,她喜出望外,决定先出此书。
如今,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18年来的所思所做,成书付梓,心中诸般感慨,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还是感谢吧!
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准确地说,我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都应该感谢。他们有的给了我支持、鼓励,有的给了我批评、建议,有的给了我经验、教训……所有那些人与事,欢乐与幸福,痛苦与挣扎,都是促进我成长的助益。
但是,第一个,还是要感谢我的女儿,蒋筱寒。
2011年8月27日上午,筱寒见我坐在电脑前,说:“妈妈,你的书稿呢,我看看。”我低声笑语:“去去,别烦。”没想到,她大叫一声:“我要给你作序!”我不禁笑出了声,她则不以为然地挥舞着手臂走到窗前,看着远方的楼群,说:“我是认真的!难道你不想让我用美妙的文字给你作序吗?”
诚如您所见,本书的序言是请沈坚先生和我的好朋友谷汉霞女士写的。
我的筱寒虽然没有为妈妈写序言,却是本书第二单元《唤醒沉睡的心魂》第一节《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的主人公。
感谢你,我亲爱的宝贝,感谢你一直以来陪在妈妈身边,让我能够获得坚持的勇气并始终保持不断追求美好的心愿。你是天使,给我信心和力量。
第二个需要感谢的,便是所有我教过的学生,感谢你们18年来对我的信任与爱,从你们身上,我学到了太多,最重要的,是真善美。因为你们,我才能始终记得自己的来路,明白自己的去向,不抛弃,不放弃,并且不断成长。
第三个要感谢的,是袁卫星老师。我与袁老师最初是在K12的语文论坛上认识的,那时,我已从《教师博览》等杂志上多次读到关于他的报道与他的文章,作为同龄人,袁老师是被我当做榜样的。而袁老师对我最大的帮助,便是他引我去了朱永新老师创办的“教育在线”。从2002年“教育在线”注册之后,我的眼前,便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在那里,我走近了李镇西、窦桂梅、卢志文、李玉龙、陶新华、铁皮鼓、吴礼明、刘祥……这些,都是值得我感谢的人;从那开始,我成为一个自觉的语文教师,一个自觉的人,我的阅读、实践和写作,逐日提升,不复是“吴下阿蒙”。认识袁老师已有10年,我从来没有对他说过感谢的话,在此,特别致意:人的一生中,在关键处没有几步,能够遇到你这样一个朋友,实在是一件幸事。
我的朋友们!感谢汉霞,这8年来,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没有你,我不知道我将怎样度过;感谢小楠、娜娜、小会和大熊还有老朱,以及阿邬、张云、丽香姐、纪伯伯,因为你们,异乡成为我的另一个家;感谢卓、张慧还有会文、宝学,以及兰欣、海英,你们的存在,让故乡永远是我的港湾;感谢开东程媛夫妇,用你们的善良友爱温暖了我们;感谢东方的大智慧与小幽默和无私的帮助……
我的师长们!感谢李庆斌局长,没有你的包容、支持和关爱,在课堂教学上,我无法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尤其在我选择离乡时,你一如兄长恩师般地嘱告叮咛与期盼,我将永远铭记;感谢秦力校长,虽然2010年当我决定离开您的学校时,发生了一些不快,但我仍然感谢那三年中,您对我们母女的关照以及您对我课堂的支持;感谢沈坚校长,感谢您百忙之中读我的书稿并为我作序,感谢您和严校为帮我度过人生的难关所做的一切努力!感谢我执教18年来的所有同事,感谢你们的关心和鼓励……
需要感谢的,还有很多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串温暖的故事:蔡艳玲老师、田国强老师、张文利校长、许建中老师、张忠老师,刘静老师、徐亚丽老师、秦堃老师、王开岭先生、曹林先生、方心田先生……以及,这本书的每一个读者,希望这本小书能够让您展卷倾心,并提出宝贵意见。
因为你们,我才获得了这样一种能力——把爱变成看得见。
感谢你们!
最后,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并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家人。
史金霞
2011年10月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