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汉霞: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

(2011-10-26 11:16:49)
标签:

谷汉霞

史金霞

生命

朋友

不拘一格教语文

教育

分类: 知我者,自有在:孤儿院里春秋

按:这是汉霞为我的书《不拘一格教语文》所写的序言。她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没有之一。

 

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

 

北京 谷汉霞

 

认识她,已经八年了。

她是金霞,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

 

(一)

 

2003年,我任职于一家杂志社,在六月里一个明媚的上午,窗外的白兰花开得正艳,我翻阅主编交给我的一撂稿件,她,就这样毫无征兆无声无息地来到我的身边。

我知道,这是真主的恩赐。

当时,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出考题,还是玩游戏》,我被这篇文章深深地震撼了,作者那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使我体内的热血也奔涌起来,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所吸引,迫切地想认识她,想知道是怎样的身躯里包含如此大的能量,我循了这个作者的地址,疾笔给她书写了一封信。几天后,她给我回了信,整整八页,刚劲的字体里写的都是相见恨晚。随后的几日,我每天都守在电脑前等她的信件,她则在每堂课结束后,飞奔至办公室,查看我的留言。在那个六月里,我都沉浸在幸福中,树更绿了,而花,也更香了,我的心里,满载着的全是快乐。

从那以后,我们每天都在联系,邮件、QQ、论坛、博客、手机短信,从睁眼起的问候到睡前的晚安,这俨然成为了一种习惯,哪天如果对方的头像没有闪动,心里就会空落落的,仿佛遗失了贵重的东西。非得发一短信确定平安,心才能放下。

那每段共同走过的岁月都刻骨铭心。我生日时她越线而来的歌曲,像夜莺的歌声一样美妙;深夜三点钟她的电话造访,只为了打开我的心结;饭后散步时,她手舞足蹈模仿徐帆的保定话惟妙惟肖;寒夜12点钟我发高烧,她跑出去要药用钥匙击打楼里每扇门的声音;我们在被窝里打闹,说着同一个话题而产生的共鸣;每一篇新文章出炉后,我们交流感受时的碰撞与喜悦;凛冽寒风中的轻轻一拥,潸然落下的泪滴;无数次在电脑前,在同一秒钟同时发出同一句话的惊呼声中,我们惊叹,前生,一定是彼此的至亲至爱。

现在回想起来,人生冥冥中自有安排,那时身在异乡的我没有朋友,真主安排我们相逢。是相逢,而不是相识。我始终坚信,在某个时空中,我们早已相识,那日,我们再度相逢,人生之路,彼此相伴。

 

(二)

 

有一种植物叫做紫藤,生命力顽强,极有韧性又甚为美丽,堪比金霞。

2007年,她放弃了所有,朋友以及多年打拼的成绩、荣誉,带着女儿,毅然离开了生长三十多年的故土,从河北来到江苏,重新开始。

而她的文风也发生了改变。

早期的她,写实的文字激情四溢,情感充沛,文章中既有悲愤与控诉,又有抗争与无奈,情感像波涛一样滚滚而出姿情肆意。写意的文章则蔓妙迤逦,万千风情令人口舌生香,仿佛精美画卷铺在眼前。而她现在的文章,愈发内敛而深刻,沉静而温和,平实而简单,清如水、淡如菊,言尽而意无穷。

人生的颠沛,岁月的印记,不断地反躬自省,人生,已别有他味。

她喜欢读书,文史经类从不拒绝,有一次,她问我《城记》如何,这是一本描写北京古建筑文化的书,我说还行,可以一看,她便欣然去买。我书柜中的书,多半经她介绍而买。她不为功利而读,只为需求而读,开怀时,握一卷书斜于窗前,把此视作人生乐事。而她的阅读,也着实影响了她身边的许多人,她的同事都因她而钟情于阅读,又把这种读书习惯带之课堂。她的学生更不必说,都读得满腹经纶,写得不拘一格。我经常赞叹她学生思想之深刻,文笔之美妙。从她女儿身上,也可以看到。小寒那天马行空的思维、灵动多样的笔触、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悲天悯人的情怀,常常让我陶醉、让我哽咽、让我沉思,让我忘我。

我经常做她娘俩的第一读者,苦与乐、喜与悲,尽在无言中。

她的知识面极广,写作的速度也极快,即便在状态不佳的时候也能泱泱成文,而且思想性、情感性俱佳,这是我极为佩服她的方面。没有日积月累的积淀与沉淀,没有敏锐的洞悉力与广阔的视野,是很难做到这样的。

 

 

(三)

 

人都是多面与复杂的,她更是。

或沉静如水、或热烈如火、或博大如海、或深刻如渊,或锋利如匕、或醇美如酒。这些都是金霞带给我的感受。丰富生动的率真本性、嫉恶如仇的人生态度、深刻锐利的洞悉能力,多才多艺及多年来积淀的文化素养,使她的课堂成为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妙趣课堂。

她的课堂,或嗔或恼,或哭或笑,都本真自然,丰富迷人。她曾经有过鞋跟嵌入讲台,而踢掉鞋光脚讲课的场景;有过开场是和学生谈论自己的着装,从而自然过渡到这节课的内容的时候;回答问题时不用学生举手,而是有话站起来就讲……每一场意外都能化成课堂的精彩,每一堂课都给学生丰厚的人文滋养、每一处设计看似无意却真正为学生考虑。

多年来,金霞的课堂从不拘泥于三尺方寸之上,她的课多姿多彩贴近生活。从辩论课、“成语大比拼”、“文学大师专题研究”到“迎新年,传统文化生活会”、学生自创报纸等,都生趣盎然五花八门精彩纷呈,不仅有亮度,还有深度和广度。学生们也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她尽可能地在体制内舞出最美的回转,让学生享受到除应试以外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她的“亲情采访——让孩子走近父母”活动,是从本源上来救赎升华如今愈益寡淡的亲情,让孩子感受爱,学会爱。正如米切尔·恩德所说:“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形式的快乐,但从根本上说,只有一种,就是:能够爱就是快乐。其实这二者是一回事。”她不止于仅仅教书,而是给学生指出了一条通达幸福生活的宽广之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形式只是表现,而贯穿课堂始终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她尊重学生,从不给学生贴标签,不以分数来衡量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她倡导公平、自由与人性,用灵魂与学生平等对话。她的课自由奔放,涉及很广,时下的热门话题是让学生关注当下,清醒地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经典影片的播放是打开他们的视角,触动他们的灵魂深处。让学生写随笔、办报纸要手写己心,脱离枯燥的呆板的作文模式,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内心,敢讲真话、不无故呻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过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使学生成为他(她)自己,这是金霞长久以来不变的教育目标。

教育的作用是唤醒与启迪,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给他们思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远远比给他多少知识要有用得多。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金霞是在培养这样的时代公民。

 

()

 

她爱她的三尺讲台,她爱她的学生。

她是学生最信任的朋友,无论是家庭的烦恼、还有是爱情的困惑,抑或是其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向她求助。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学生的手机丢了,孩子泪水涟涟地去找她,她决定帮助这个孩子要回手机。随即,她向这个手机号发了若干短信,从循循善诱到权衡利弊,向拾手机者展开了强烈的心理攻势,她相信孩子的良知。最后,这个孩子归还了手机。

她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自己的很多事情并不在意,但对于学生的,哪怕一张纸条,她都要保留下来至若干年。一摞摞的都捆好,整理得条分缕析,以至于每次都成为搬家的负累。现在,她把很多资料都输入到电脑里永久保存。她珍藏着每一个学生,她是每个学生青春绽放的见证。

每到假期,金霞的家里经常是宾朋满座,学生一拥一簇地在她家闲坐,和她说话。她多半是默默倾听,时而笑笑,很少打断他们;有时候,她也会站起来忙忙这,忙忙那,学生则自在地或说或看或帮帮忙;而有时候,她则安静地躺在沙发上小憩,他们就在旁边坐着,偶尔说两句,或者自己看书,完了该走就走。这个场面让我想到米切尔·恩德笔下可爱的毛毛,那个只是倾听一言不发,就可以使人发现自己内心的女孩。有一次和金霞聊起这件事,她说:“其实,很多学生到我这来,就是因为我能给他们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他们可以放松自己,不害怕,不觉得沉重,像自家人一样,随便亲切。”是啊,每个人都需要自然倾诉,否则就会堆积成疾,形成心理障碍。学生们在和她交流后,就卸掉了从前的错误、压力、沉重和忧虑,把烦恼抛至脑后,轻松自在精神抖擞地重新上路。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金霞还是一个高明的心理医生。

03年下半年,我通过金霞认识了她的一个学生,这女孩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读,她这样和描述她的高中语文老师:“史老师的声音特别甜美,她给我们上的很多课都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令我们受益终身,她教会我们什么是语文,什么是爱,什么是人性,我很庆幸,我遇到过这样一位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后来,我又陆续认识了金霞的一些学生,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为金霞是他们生命的启蒙者,因为她,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对世界有了不同的认识,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否则,还在混沌盲目不知所措中过活。还有学生说过:“虽然高三的生活令人窒息,但为了史老师的课堂,我宁愿再回高三一次。”

学生们都很喜欢她,经常直呼她的网名,既是师生,又是好朋友,既相互尊重又无拘亲密,这个尺度不好把握,没有智慧和人格的魅力的人,是很难做到的。金霞的学生是幸福的、幸运的,他(她)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重新构筑了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改,带给他们一生深远的影响。

 

 

()

 

金霞19岁初登讲台,算到今天,已经整整18年了。

18年的教学积累,对于如何活跃语文课堂,如何激发语文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健康地生长,金霞有自己成竹于胸的方法。同时,她又是新鲜的,像新生儿初长的毛发,没有18年的陈旧与倦怠。她的教学理念是返古的也是超前的——回归人性,舒展生长;她的语文课是精妙的也是单纯的,精妙的是技术,单纯的是心态。她是教师,却没有仅仅把教书当作职业,而是视作生命中的一部分,她的课与人是一体的,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她热爱乃至痴迷于她的课堂,倾尽所有心血,苦在其中也乐在其间。

金霞对学生极为钟爱、对朋友极为钟情,对教育事业极为忠贞。我庆幸有这样的朋友,我想,您也会庆幸,捧起过这本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