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苏州史金霞
苏州史金霞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82
  • 关注人气:1,5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柔软的故乡渐渐老去(1)

(2007-10-09 22:58:16)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深深思,好好活:所见所闻所感

这是从村夫那里借来的文章。

要讲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了。

我不知道,我会怎么讲,会讲成什么样——我的故乡!

 

柔软的故乡渐渐老去

 

 

    有个故乡可以回忆,最是温馨和幸福不过了。

我经常用类似的话,对那些想出来做事却又不愿意离开家的人,以及出来了却总想回去的人。

是的,背井离乡,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思乡望归,自然是对外面世界的失望与寻找退路的迫切。

不管漂泊人生的失意与得意,但我总是认为,有故乡在远方,可以回忆,可以心存寄托与悬念,可以有温馨与感慨,这种滋味,是固守田园的人所无法深切体会的。

 

 

掐指算来,又有五年没有回老家了。而我又从哈尔滨到北京工作,又从北京来到了苏州,东北到华北,再到江南,而儿子也已经满地跑了。

有意思的是,志得意满时,对所居的城市总是充满感激与憧憬;而失意愤懑之时,脑海里涌出的画面往往就是那久违了的故乡。

于是,往往拿出那本中国地图册,翻到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熟悉地搜索到家乡的那个小村子,虽然那个小村子,连县域地图都不曾标记,但我会用笔在那个大致离县城二十华里的空白处,点上一个小点,那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仿佛这样轻轻一点,我的心底就有了根。

在地图上,我还经常沿着铁路线从异乡城市一直搜索到家乡,那个连地图都不标的小乡村。其实,心里早就算好了距离。美就是从距离中产生的,从前在家乡生活时,对那些平凡的沟沟水水,从未产生过美感。而如今,在看过无数举世闻名的风景后,能够让我入梦的,却只有故乡的那些沟沟水水。“远处有风景”,这句话,对寄居异乡的人看故乡,同样是有效的,只是变换了参照物而已。

所以,我常说,故乡是用来疗伤的。

    暑期告假,携三岁的儿子回东北老家。一踏上回乡的路,耳边就仿佛传来流行歌曲《回家》的歌声,游子赤心,最是铁石心肠的男人,也会被此时的旋律和自己的心情所打动。

按照那曾摸得熟熟的地图上的归乡铁路线,由外地赶回省城,由省城赶回县城,再由县城赶回家乡的小村。

一路地观摩与好奇,兴衰叹息,新旧感喟,那曾无比经熟悉的归路,处处浸染了故乡的味道,愈来愈浓,直到最终停足的家园,仿佛一脚踏进世外桃源一般。

连地图都无法标注的地方,那不就是“世外桃源”嘛。

 

 

一路六千里,世界大不同。

实际上,随着电话、网络的普及和交通的快速便捷,世界早已经变得小了。然而,作为人类普世情感的思乡之情并没有削弱的迹象。

回家的路上,先到辽宁铁岭的岳父家和先期回去度假的妻子回合,并带上儿子继续北上。年近七十的岳父还是那样,没有什么变化,每天在家前屋后溜达,或带上小凳去看围下象棋,乐此不疲。而就在一年前,岳父岳母在北京给我们看了两年孩子,据说,岳父从来没有在外地别人家呆过一周以上,这次为了他最喜欢的女儿而破例呆了两年。其间,老人不辞辛苦,忍着病痛,每年都回一次他曾经工作生活过的黑龙江农村乡镇,其实老家已经没有特别亲近的亲属了,借口只是工资卡有什么问题回去处理。我们都清楚,他只是想访旧会友而已。人老了,身体越感觉不好,越想回去看看那些曾经的老朋故友们,仿佛担心再也见不到了。老岳父每回去一次,都要病着回来,但依然乐此不疲。

从哈尔滨坐长途汽车回老家的县城,要五个多小时,而刚上车,就从手机上得知,父亲已一大早坐车到县城里等我们了。

在哈尔滨的妹妹,这次也领着三岁的女儿与我们同回老家。

“感谢上帝,给送来了这样好的一对儿女!”车站里一位老人怜惜地看着两个孩子感慨地说。原来妹妹给两个孩子买了相同的带格子的衣服,穿在两个顽皮可爱的孩子身上,便总被认为是孪生兄妹。

老父亲一大早便到县城去接我们,多半是奔着这两个孩子去的,人老了,对孙辈的疼爱,难以言表。

说起老父亲,便想起更早的几年前,老人也曾在北京和我们住了两年。但比岳父更甚的是,他一年要回去两三次老家,惦记那些亲戚朋友,每当节假日便张罗着回农村老家去。平时不怎么花钱,按照他的话就是,只有理发的时候花钱。可大把钱用在路上,用在看亲戚老人们,他很舍得,那劲头和我去书店买书不疼惜钱一样。我们清楚,他是想念家乡了。

我和爱人说,在外面,人越老越思念家乡。如同小孩子一样矫情,不,小孩子对思乡反倒并不怎么浓烈。

故乡,总能触动人最脆弱最柔软的部分。与阅历与心智有关,与阅历与心智无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言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