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语文,说语文:说是为了生活 |
《说木叶》和《谈中国诗》的随堂辅导
课文资料库
林庚小引
林庚中学时兴趣在理科,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他自愿转到了中文系,“到清华后,我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了《子恺漫画》,像‘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等等。看了他的画,我就找诗词看去了,结果一看就入了迷。”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林庚觉得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从而“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
转入中文系后,林庚成了清华“四剑客”之一。与另外的“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三位常一起谈论文学创作。季羡林先生说,四个人“方言高论、无话不谈,‘语不惊人死不休’。个个都吹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不是梦笔生花,就是神来之笔。”他们一起听过冰心和郑振铎的课,结果被冰心板着面孔赶了出来,却和郑振铎成了朋友。
林庚的课堂:诗的境界
二十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先生的讲课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诗人的气质和风采。先生身着丝绸长衫,风度翩翩,讲课时不读讲稿,只是偶尔用几张卡片,但是思路清晰,且旁征博引,让我们一睹文学世界的万千气象。讲到《九歌》中“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宋玉《九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先生的“《楚辞》研究”是退休前最后一次为本科生授课,是先生告别讲坛的仪式。在听众中,经常可以见到当时系里的一些老师。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摘自尚伟《与林庚先生相处的日子》《读书》2005年第02期)
钱钟书与杨绛:一见钟情
1932年春天,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日子,杨绛结织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杨绛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钱钟书的个头不高,面容清癯,虽然不算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在目光中闪烁着机智和自负的神气。而站在钱钟书面前的杨绛虽然已是研究生,却显得娇小玲珑,温婉聪慧而又活泼可爱。钱钟书侃侃而谈的口才,旁征博引的记忆力,诙谐幽默的谈吐,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人一见如故,谈起家乡,谈起文学,兴致大增,谈起来才发觉两个人确实是挺有缘份的。1919年,8岁的杨绛曾随父母去过钱钟书家,虽没见到钱钟书,但现在却这么巧合地续上“前缘”,这不能不令人相信缘份!而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又都是无锡名士,都被前辈大教育家张謇誉为“江南才子”。当然最大的缘份还在于他们两人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
他们没有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是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心灵上沟通理解,文学成了他们爱的桥梁。钱钟书的名士风度,才子气质,使他们的恋爱独具风采。他隔三差五地便约杨绛写诗,有一首竟融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入诗,他自己说:“用理学家语作情诗,自来无二人。”其中一联:“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牢。”他把自己的刻骨相思之情比作蛇入深草,蜿蜓动荡却捉摸不着;心底的城堡被爱的神箭攻破,无法把守。宋明理学家最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钱钟书却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些理学家道貌岸然的语录“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变成了自己的爱情宣言,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吧。
(摘自孔庆茂《钱钟书杨绛的一世情缘》)
新题点击站
说谈之间,一隅三反
(一)
在《说木叶》中,作者提到,“自屈原开始把它(指‘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其所述沈佺期和黄庭坚以“木”取胜的诗歌就是下面这两首诗:
1、独不见①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②。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③。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④。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⑤。
[注释]
①独不见:古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不相见之苦。
②卢家少妇:指长安少妇。海燕:燕子。玳瑁:属海龟。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③砧: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辽阳:古时为边防要地。
④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⑤流黄:杂色丝绢。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情景结合,意境鲜明。请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两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到的效果,300字左右:
2、登快阁①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①快阁,阁名。今江西泰和。
玩味此诗,请你学习《说木叶》中对诗句的体味鉴赏之法,赏析一下“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两句所包蕴的意境。(不少于100字)
(二)
钱钟书在《谈中国诗》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说中国诗“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请你认真阅读课文相关语段,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这首宋词: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①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①此词为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八十余岁的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
②湘灵,湘水女神,用娥皇、女英之典故。
此词最后三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此,请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200字。
快乐课课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说木叶》基础练习
1、下面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炼字
B、援例
C、凭添
D、尺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比蝙蝠就从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C、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D、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一个人
(1)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
(3)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4)而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 (5)就做到了约制
A、(1)(2)(3)(4)(5)
B、(2)(1)(5)(3)(4)
C、(1)(2)(4)(5)(3)
D、(2)(1)(5)(4)(3)
(二)《谈中国诗》基础练习
1、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笼统
B、篇幅
C、斩截
D、神秘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屡试不爽。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B、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含蓄蕴藉的,因而增加了欣赏的难度。正常的情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自由。
C、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指此而言。所谓诗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潜滋暗长中进行。
D、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分庭抗礼,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3、用下面五句话组成一段文字,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1)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
(2)几乎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
(3)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
(4)“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5)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A、(5)(4)(3)(1)(2)
B、(5)(4)(2)(3)(2)
C、(4)(2)(3)(1)(5)
D、(4)(2)(1)(3)(5)
附录:
参考答案:
(一)
1、“九月寒砧催木叶”, 九月,秋天。砧声是寒的,寒的不仅是天气,也是闺阁中人的心情。《九歌 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随秋风袅袅而下,有一种“叶落依枝”的无尽缠绵缱绻的韵致,用一“催”字,既写出了时光与秋风的无情残酷,更见思妇企盼征人的归来的殷切。在摇落秋气中捣衣,听木叶在秋风中随砧声而落,独自抱守一份思念,此情此景,既旖旎又凄凉。“十年征戍忆辽阳”, 以“十年”和“九月”对举,数字便不再是无生命的了。九月是一个特写一个场面,十年则是一段历史、一段回忆,黯旧的衣衫上积满一寸又一寸的风尘,是遗忘、是恍惚、是梦寐。然而,还是在“忆”,这忆,到底是闺人屈起手指在细数,还是那身在辽阳的征人举头望月在追念?
2、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黄庭坚之句,汲取前人并加以锻炼熔造,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二)
词的最后,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给人一种如幻如虚如梦如仙的怅惘迷离的感觉。而这情景,又回应了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出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快乐课课练
(一)1、C
(二)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