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满囤儿
虽然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大银幕上,主演客串了一大堆,但是郭德纲的银幕之旅远没有他嘴上说两句逗乐的话来轻松。正如同他说相声是靠着坚持坚守,才在熬了那么多年寂寞后“一夜成名”,经历了那么多次银幕尝试后,郭德纲终于在《车在囧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种电影感觉。
对于像郭德纲这样的,演电影之前就已经广为观众所熟知的明星,初演电影的时候是很被动的。首先你的脸特别熟,你无法在电影里通过第一印象就变成其他人。无论你演什么职业,除非自毁形象到面目全非,否则对观众而言你都无法让他们第一印象便感受到你角色的职业性,更别说背景了。这对于演员来讲是个很糟糕的事情,是一种天然的沟壑,很难通过传统意义上的演技来跨越。因此,属于郭德纲的电影角色,要么就是如《越光宝盒》那样完全为搞笑而搞笑的角色,要么就是《车在囧途》这样剧情虽然比较正但是角色背景却相对比较模糊。
郭德纲在《车在囧途》里的角色,一出场就先突出了“穷”和“富”的视觉矛盾,而并非死扣他究竟是个啥职业啥社会地位。这样一来,观众只需把其当做自己熟悉的那个郭德纲即可,而无需勉强自己非要把这个熟人当成另外一个什么人。电影中的郭德纲,不需要也不能刻意地去演某类人,不然反而不如《车在囧途》这样自然。
抹去角色职业、身份等郭德纲难以演清楚的信息后,他便有机会把自己的特长适当地融进电影表演中去。我们常说电影是视觉化的艺术,表演必须依靠肢体动作来传达。以香港的无厘头和好莱坞早期的喜剧默片为代表,观众似乎有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句是“喜剧就得肢体表演上极尽夸张”。于是对于一贯依靠嘴上的语言来逗观众笑的郭德纲而言,从语言喜剧转到肢体喜剧上来,又是一个沟壑。我们也看到了他在比如《三笑之才子佳人》这样的喜剧片里,想尽办法来扭动自己并不具美感的身躯,做一些我们熟悉的搞笑动作。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并不算成功。显而易见,郭德纲的肢体表现力远不如他的语言表现力。
在《车在囧途》里,导演并没有强行让郭德纲去刻意模仿过往的电影界的喜剧大师,并没有要求他再用肢体来搞笑,而是把力量集中在了他那张妙语连珠的嘴上。我们不用再看郭德纲笨拙地摔倒,而是不断地听到他用其一贯冷冷的表情和语气说出那些不带脏字的骂人语句。郭德纲的语言,讽刺力度十足,且具备一定的智慧性。我们总要反应一下,才能明白他的“话中有话”。其实,郭德纲大可不必去学无厘头,去学过往的电影喜剧,而只需要在电影中贡献更多的妙语,便可依靠这些金句来把影片活跃起来。《车在囧途》里,郭德纲确实回归到了他擅长的表演方式上,找到了属于自己作为“调侃大师”应有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